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从 “护航” 到 “赋能”:知识产权如何驱动服务贸易新增长

在今年的服贸会上,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一家 AI 初创公司在发布新品后,首要考虑的不是如何防止抄袭,而是在思考如何将这项技术的专利打包授权给海外合作伙伴。这个细微变化,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知识产权的角色,正从展会现场的 “灭火器” 和纠纷处理者,进化为驱动创新、引领未来的核心引擎。


一、“护航” 的基本功:为创新成果守好底线


“护航” 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也是建立市场信任的前提。今年服贸会首次在首钢园 “一址” 举办,规模和影响力空前,这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极高要求。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构建的 “展前预防、展中快速响应” 机制,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1.展前预防:通过组织参展商签订 “知识产权保护承诺书” 和参加宣讲培训,提前识别和规避潜在风险。

2.展中响应:在园区设立保护办公室和值班点,累计出动执法人员 90 人次,解答咨询百余次,快速处理涉嫌侵权投诉。


这套机制确保了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秩序,为全球创新成果在华展示和交易提供了坚实的 “安全网”。没有这个底线,一切赋能都无从谈起。


二、“赋能” 的进阶功:让知识产权创造新价值


如果说 “护航” 是防守,那么 “赋能” 就是进攻。服贸会上,多位企业家的发言精准地诠释了这一点。


1.赋能企业战略决策

杭州宇树科技的陈永刚强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第一要素是注重知识产权布局。这代表了新一代科创企业的共识:知识产权不再是事后补救,而是决定企业未来赛道和发展方向的 “导航仪”。高价值专利的培育,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2.赋能品牌全球化

安踏集团的樊俊伟和北京同仁堂的曲少臣,从不同维度阐述了同一个主题:品牌的全球化离不开知识产权的系统化支撑。从 “中国制造” 到 “全球品牌”,意味着需要建立全球商标布局、明确授权管理体系,并利用技术手段织密品牌保护网。一个没有全球 IP 布局的品牌,其全球化战略是脆弱的。

3.赋能技术交易与产业化

服贸会发布的 198 项成果,最终都要走向市场。知识产权正是将这些无形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可定价、可交易的 “标准化商品” 的关键。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形式,知识产权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流通的效率和成功率,成为连接 “实验室” 和 “市场” 的价值转换器


三、协同进化:构建创新生态的闭环


“护航” 和 “赋能” 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闭环:


1.完善的 “护航” 体系增强了市场信心,吸引了更多创新主体和资本。

2.活跃的 “赋能” 实践则催生了更多需要保护的新成果,反过来要求 “护航” 能力不断升级。


服贸会本身就是这个生态闭环的缩影和催化剂,它既是保护成果的 “保险箱”,也是展示价值、促成交易的 “交易所”。


结论与展望


服贸会清晰地表明,知识产权已成为服务贸易的 “标配”。但未来的竞争,不止于拥有 “标配”,而在于能否将其升级为 “标配 +”—— 即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要学会将知识产权深度融入研发、市场和资本运作的全流程,从 “被动拥有” 转向 “主动运营”。

对政府而言,在继续做好 “护航” 工作的同时,应更多地搭建平台、完善机制,鼓励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


当知识产权真正完成从 “护航” 到 “赋能” 的跃迁,它将不再只是创新的 “刚需” 和贸易的 “标配”,而是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