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治理:年会对技术变革与全球挑战的回应

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以 “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 为主题,聚焦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治理难题,也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重塑生产生活方式的当下,这场年会不仅是对技术冲击下规则空白的积极回应,更承载着中国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传递立场、贡献智慧的重要使命。


一、技术冲击下的规则探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议题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知识产权体系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本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精准聚焦这些前沿问题,通过专题论坛和实践分享,为规则探索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中强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与协同应用”,本届年会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精心设置了人工智能专题活动,打造 2 场高规格论坛,专门围绕 AIGC 专利保护、算法治理、AI 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等开展深入研讨,直击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的核心痛点。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版权归属问题一直是行业热议的焦点。当 AI 能够独立生成文字、图像、音乐等内容时,这些创造物的版权究竟归属于 AI 开发者、使用者还是 AI 本身?传统知识产权法中 “创作主体必须是自然人” 的原则受到了严峻挑战。年会上,来自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专家提出可以借鉴 “邻接权” 的思路,给予 AI 生成内容一定程度的保护,既避免对现有法律体系造成过大冲击,又能激励 AI 技术的创新应用。这种探讨为未来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算法专利化边界的界定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难题。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其是否应该被授予专利权、专利保护的范围如何确定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年会上,与会嘉宾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算法专利审查中存在的难点,如算法的 “创造性” 判断、“公开充分” 要求的满足等。有观点认为,对于那些能够解决具体技术问题、产生实际技术效果的算法,应当给予专利保护,以激励算法创新;而对于纯粹的数学方法或智力活动规则,则不应纳入专利保护范围。这种基于实践的讨论,有助于形成更具操作性的算法专利审查标准。


训练数据的合规性问题同样是年会关注的重点。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依赖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取、使用是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和数据产权,直接关系到 AI 技术的健康发展。年会上,腾讯、百度等企业分享了其在 AI 大模型训练过程中的数据合规经验,如建立数据来源审查机制、采用脱敏技术处理敏感数据、与数据提供方签订明确的授权协议等。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参考,也让学界和监管部门更直观地了解到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难,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数据合规规则。


腾讯、百度等企业在年会上分享的 AI 大模型专利布局策略,更折射出我国企业在数字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应对思路。例如,腾讯围绕 AI 大模型的核心算法、应用场景、硬件适配等多个环节进行专利布局,形成了全方位的专利保护网;百度则注重在自动驾驶、智能搜索等细分领域的专利积累,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通过专利布局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这些实践分享充分体现了年会作为 “政企研对话平台” 的价值,促进了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知识产权规则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


二、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声音:从 “参与者” 到 “规则贡献者” 的角色转变

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面临变革的当下,本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积极传递中国立场,推动中国经验走向世界,展现了我国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的 “参与者” 向 “规则贡献者” 转变的决心和行动。


本届年会特别策划的 “CEO 与中国共成长” 全英文高端对话,为中国经验的国际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该对话邀请了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以及来自丹麦、瑞士、日本等跨国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参加,聚焦全球治理的前沿视角和国际市场的一线实践,共同讨论知识产权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对话中,我国专家向国际社会介绍了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数字产权制度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例如,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我国通过 “地理标志品牌推广” 活动,与东方甄选等头部电商及短视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了地理标志产品从 “原产地” 到 “消费者” 的高效流通,这一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数字产权制度方面,我国积极探索数据产权分置模式,平衡了数据生产者、加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这样的对话,我国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国际治理经验,有效提升了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的话语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盟知识产权局、欧亚知识产权局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参会,使本届年会成为全球知识产权规则协调的 “试验场”。在数字贸易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数字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对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期限、跨境数据传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商标的注册与保护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成为数字贸易的壁垒。年会上,各国代表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立法和实践经验。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 “尊重各国制度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 的原则,主张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促进数字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的共同发展。这种主张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为未来全球数字贸易知识产权规则的协调奠定了基础。


此外,年会吸引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等多个使领馆的知识产权官员参会,这也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双边合作提供了契机。通过与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官员的交流,我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执法实践,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 提供更精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同时,也可以向这些国家介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成就,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秩序。


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以 “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 为主题,不仅精准回应了数字技术带来的知识产权治理难题,为规则探索提供了交流平台,更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发出了中国声音,推动了中国经验的国际传播。随着我国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角色的不断转变,相信未来我国将为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