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集群领跑全球:动力源泉与发展启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025 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中国以 24 个上榜集群的数量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一成绩不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有力佐证,更彰显了我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深入剖析这一领先地位的背后,既能看到国家战略布局、资源投入的坚实支撑,也能发现创新主体活力、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动能,为未来持续提升创新质量、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多维支撑:创新集群领跑的核心动力
我国创新集群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持续的资源投入、优化的保护环境以及创新主体能力的提升构成了核心支撑力。
从创新投入来看,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持续增长为创新集群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 年,我国 R&D 经费投入突破 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达到 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各个环节都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能够支撑创新主体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量的研发投入不仅直接推动了技术成果的产出,更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日益优化是创新集群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创新成果的产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智力和资金成本,只有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确保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从而激发其持续创新的积极性。2024 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 82.36 分,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保护体系更加健全。从专利法的修订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加大,从行政执法的强化到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的提升,全方位的保护体系让创新主体能够安心投入研发,敢于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创新集群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创新主体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创新集群充满活力的关键。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创新集群的竞争力。截至 2025 年 6 月,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 52.4 万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 372.7 万件,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研发与生产、销售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实现创新价值。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转变创新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 12.7 万次,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场景中加速落地,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创新链条更加完整,进一步提升了创新集群的整体效能。
二、区域典范: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
在我国上榜的创新集群中,深圳 — 香港 — 广州集群表现尤为突出,其发展实践为其他创新集群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创新集群在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龙头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2024 年,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共计 11.3 万件,占国内总量的 12.1%;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 1.9 万件,占国内总量的 27.5%。今年前六个月,三地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超 1 万件,同比增长了 30.7%,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如此高的专利产出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更体现了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实力。大量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意味着该区域在技术研发方面走在前列,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活跃的创新生态是粤港澳大湾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高素质人才汇聚的重要原因。创新集群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资金,更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开放的合作氛围、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的配套服务等。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互补协同的发展格局。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香港的科研教育资源、广州的制造业基础相互融合,促进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这种良好的创新生态让高科技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技术、人才和市场支持,也让高素质人才能够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选择在中国香港特区发布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这一举措本身就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快速进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表明,通过发挥区域协同优势、优化创新生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三、未来展望:从数量领先到质量提升
我国创新集群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创新质量、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我国与全球顶尖创新集群相比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需要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质量的提升,推动创新集群向更高水平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夯实创新基础。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基础研究扎实,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目前,我国研发投入虽然总量较大,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占比仍有待提高。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养一批专注于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为创新集群提供更深厚的技术储备。
要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升创新价值。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机制,促进高价值专利的产业化。可以借鉴专利池、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模式,提高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运作水平,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要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不同创新集群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提升我国创新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创新集群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的缩影,也是我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成果。未来,随着各项创新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创新主体活力的进一步释放,我国创新集群必将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