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TVB 旗下公司起诉小红书: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背后的平台责任与挑战

近期,一则法律诉讼消息在互联网领域引发关注:TVB 旗下的上海翡翠东方传播有限公司起诉小红书运营方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此案件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权益,更映射出当下网络内容传播中版权保护的复杂现状与平台面临的责任困境。


一、事件脉络:TVB 起诉小红书的台前幕后


上海翡翠东方传播有限公司作为 TVB 在内地节目发行与版权运营的关键主体,肩负着维护 TVB 节目内容版权的重任。此次起诉小红书,虽具体事由尚未经双方公开披露,但大概率源于小红书平台上存在未经授权便传播 TVB 相关作品的现象。TVB 剧集在内地拥有广泛受众与极高知名度,从经典的《射雕英雄传》到近年热门的《新闻女王》,其作品在网络传播中极易成为侵权对象。


天眼查数据显示,案号为 (2025) 沪 0101 民初 26542 号的该案件,已定于 2025 年 10 月 13 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此之前,小红书方面尚未对此事作出官方回应,双方围绕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争议,正静待司法机关的裁决。


二、网络传播权纠纷:概念剖析与法律界定


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法律框架下有着明确且重要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它指的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这一权利赋予版权所有者对作品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控制权,他人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行为,即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害。


在网络环境中,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以 TVB 剧集为例,可能包括用户私自上传整集剧集、剪辑片段并在小红书等平台分享,甚至通过链接引导用户至其他侵权网站观看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版权方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


三、平台责任:“避风港原则” 与 “红旗原则” 的博弈


在这类纠纷中,平台方的责任认定是核心焦点。互联网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法律为其设定了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其中,“避风港原则”(又称 “通知 - 删除” 规则)为大众所熟知。简单来说,若平台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接到权利人通知后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平台通常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红旗原则” 则是对 “避风港原则” 的补充与制衡。当侵权行为如同鲜艳红旗般显而易见时,即便版权方未发出通知,平台若未主动采取措施制止侵权,便不能以 “避风港原则” 免责。在 TVB 起诉小红书一案中,TVB 剧集的高知名度可能成为关键因素。由于其作品受众广泛、传播价值高,小红书平台上若存在大量明显的侵权内容,法院极有可能依据 “红旗原则” 认定小红书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从而构成间接侵权。


四、小红书的诉讼困境:网络侵权纠纷频发


这并非小红书首次卷入版权诉讼风波。天眼查 APP 数据揭示,今年以来,小红书作为当事人的历史开庭公告高达 973 条,平均每日就有 4 起诉讼。近一个月内,“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相关诉讼占比超过 30%,远超 “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名誉权纠纷” 等其他类型。此前,快手曾诉小红书侵害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指控小红书平台出现大量未经授权使用快手 AI 作品的短视频;4 位画师也曾诉小红书及 AI 绘画产品 Trik 的著作权纠纷,称其在 AI 训练中未经许可使用用户作品。


如此高频的诉讼反映出小红书在版权治理方面存在短板。随着平台业务的迅猛发展,海量用户产生的内容呈指数级增长,其中不乏侵权内容。小红书现有的版权治理体系,无论是技术监测手段、人工审核机制,还是对用户的版权教育,似乎都难以跟上业务扩张的速度,导致侵权风险不断累积,法律诉讼接踵而至。



五、司法趋势与平台应对:从 “通道” 到 “看门人” 的转变


当前,司法和监管趋势正朝着加重平台注意义务和管理责任的方向发展。平台不再能仅仅充当信息传播的 “通道”,被动地等待侵权通知后才行动,而需转型为内容监管的 “看门人”,承担起与自身技术能力和商业规模相匹配的责任。


从技术层面看,平台可借助先进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上传内容进行实时监测与版权比对,在侵权内容发布之初便及时拦截;运营上,加强对用户的版权知识普及,建立完善的举报反馈机制,鼓励用户参与监督;法律层面,设立专业法务团队,主动审查平台内容合规性,积极应对潜在法律风险。通过多管齐下,构建起一套全面、高效的版权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和制止侵权行为,在保障版权方权益的同时,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TVB 旗下公司起诉小红书的这起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网络平台在版权保护道路上面临的重重挑战。随着互联网内容产业的持续繁荣,如何平衡内容分享与版权保护,如何明确平台在网络传播中的责任边界,将是司法实践、平台运营者以及内容创作者共同探索的永恒课题。此次案件的审理结果,无疑将为网络内容传播领域的版权保护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指引各方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