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利预审显效:超万件专利享 “绿色通道”,3 个月授权赋能科创
一、对企业: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掌控”,直接赋能技术保护与市场竞争
1.核心技术快速“确权”,降低侵权风险
传统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常需2-3年,而上海专利预审通过后平均仅需3个月(如人形机器人公司30件预审专利中23件已授权),让企业核心技术(如机器人硬件算法、汽车科技相关技术)能以最快速度获得法律保护,避免研发成果在“等待授权期”遭遇侵权却难以维权的困境。
尤其对中小微企业(占备案主体80%以上)而言,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快速确权可减少“技术被仿冒后错失市场”的损失——如同驭汽车科技申请的130件发明专利,缩短授权周期意味着其技术壁垒能更快建立,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2. 减少时间与成本损耗,提升创新效率
预审环节会提前筛查“形式问题、新颖性、明显创造性”(应盈主管介绍),相当于为企业提供“前置纠错”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因材料不合规、技术缺乏授权前景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中被驳回,减少重复修改、重新申请的时间成本(如人形机器人公司7个工作日完成备案,流程高效);另一方面,企业无需长期等待授权结果,可更早基于已确权专利制定研发规划(如推进技术迭代)、商业策略(如技术合作、产品上市),形成“创新-确权-转化”的良性循环。
二、对审查体系:“精准筛选+分流加速”,提升整体专利审查质量与效率
1. 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过滤低质申请”,优化审查资源配置
上海保护中心通过预审“筛选高质量、高潜力专利”(今年1-7月4911件预审合格),让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绿色通道”的申请均具备较高授权前景,避免审查资源被“缺乏创新价值的低质专利申请”占用。
截至目前超1万件预审合格专利进入快速审查,本质是通过“地方预审分流”实现审查资源的精准投放,既缩短了优质专利的审查周期,也间接提升了国家层面整体审查效率——这是对“专利审查体系”的优化补充,而非简单“提速”。
2. 线上线下联动,完善服务闭环
保护中心不仅提供书面审核,还通过“线下企业走访(技术交流+集中预审)+线上实时热线”的模式,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一方面解决企业“不熟悉预审流程、技术描述不规范”等问题(尤其中小微企业可能缺乏专业知识产权团队),进一步压缩沟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直接了解企业技术方向,预审审查能更贴合产业实际,提升“筛选精准度”,形成“服务-审查-反馈”的闭环。
三、对区域创新生态:以“知识产权服务提速”激发创新活力
上海作为科创中心,专利预审政策本质是为区域内创新主体(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制度红利”:
对企业而言,“快速确权+低成本”的服务降低了创新的“后顾之忧”,能直接激发研发积极性(邢益维提到“提升企业对核心技术难点的突破动力”);
从长远看,越来越多企业(未来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展)通过预审获得高效知识产权保护,会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如人才、资本)向上海聚集,形成“创新主体集聚-知识产权服务完善-创新活力增强”的正向循环,助力上海打造更优的科创生态,为全国专利预审机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简言之,上海专利预审将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3个月,并非单纯的“流程提速”,而是通过“前置服务、精准筛选、资源优化”,既解决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痛点”,也优化了审查体系效率,最终为区域创新注入“加速度”——正如应盈所言,这是“对创新的保护与激励”,也是知识产权服务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