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新棋局的战略意义和影响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全球经济与社会格局。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其精彩纷呈的展示,为人形机器人、医疗微型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多元应用场景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蓝图,生动展现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壮丽景象。在这场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顶级盛会上,知识产权的战略价值愈发彰显,布局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新棋局已成为决定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之举,其意义深远,影响广泛。
一、筑牢技术突破的 “护城河”
1.核心专利突破 “卡脖子” 困境 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至关重要。曾经,我国机器人产业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方面长期依赖进口,面临着严峻的 “卡脖子” 问题。例如,高端减速器、伺服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攻坚,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以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创始人王兴兴展示的第二代 3D 激光雷达,精度达厘米级,单价仅千元,打破了国际垄断。该公司从电机、减速器到传感器,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护城河,使物流机器人整机成本降至数千元。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多年来对核心技术的执着探索和对专利布局的精心谋划。通过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企业不仅能够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抄袭,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技术的持续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2.技术路线变革引领创新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路线正发生着深刻变革。“AI + 空间计算” 成为推动机器人落地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一技术的发展重构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指出,机器人创新的核心在于机构学,它是连接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重要桥梁。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机器人技术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系统生态竞争。知识产权布局也需与时俱进,从过去的 “点状防御” 转向 “链式掌控”。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宣布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资源,推动 “Joy inside” 平台开放大模型接入,通过知识产权共享降低创新门槛,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到机器人技术创新中来。这种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创新模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引领机器人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只有将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企业才能在具身智能的浪潮中掌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创新。
二、驱动产业升级的 “发动机”
1.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知识产权布局对机器人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已逐渐形成 “核心部件 + 整机制造 + 系统集成” 的全产业链布局。以淄博市为例,其机器人产业规模在 2024 年突破 41 亿元,协作机器人年产达 17350 套,占全国产能 40%、全球 13%;行星减速机年产 60 万套,居全国首位、全球第二。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淄博机器人企业凭借细分领域的创新优势,逐步成为精密减速器、智能物流装备等环节的重要供应商。通过构建机器人产业专利池,整合 17 家单位的 1900 余项专利资源,形成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在专利池的运营过程中,通过专利导航剖析全球技术布局,引导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有助于企业找准技术创新方向,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2.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知识产权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增强企业创新的信心和动力,使企业愿意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中,从而产生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运营,如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方式,可以将这些技术成果快速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应用。例如,唐山市高新区构建的 “研发 + 孵化 + 产业化” 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及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整合了产业、人才、资本、知识产权等资源,成立了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和专利池,深入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加速了产业创新发展。目前,唐山市机器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至 222 家,产业规模跃居河北省首位。这种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技术与市场的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机器人产业实现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三、开启全球协作的 “通行证”
1.主导数据规则,参与全球竞争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在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磊宣布启动 “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开放近千个真实场景数据采集点位,建设 PB 级共享数据池,并配套全国首创的 “打样券”、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等八项政策。这一举措将城市公共空间转化为数据资源池,为机器人技术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数据主权的讨论。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谁掌握了数据规则的主导权,谁就能在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占据优势。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数据规则的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数据领域的应用,我国机器人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2.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推动全球合作 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创新的手段,也是促进全球合作的重要桥梁。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各国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的共享与交流,能够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汇聚。例如,宇树科技从 2024 年便宣布开源强化学习代码库,吸引全球超万名开发者参与,降低了行业技术门槛,助力人形机器人算法的迭代优化。这种开放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技术的提升,也推动了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共同进步。此外,一些地区成立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专利联盟,通过构建专利协同运营机制、共享海外知识产权资源,帮助企业建立 “预警 — 应对 — 维权” 全链条防护体系,促进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全球合作的深入开展。在知识产权的框架下,各国企业可以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技力量。 布局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新棋局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它是技术突破的坚实保障,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以及全球协作的重要支撑。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潮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积极采取行动,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为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机器人产业在知识产权的护航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