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待解及应对策略
在当下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今年 3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多个省市开展试点,旨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实现 “知产” 到 “资产” 的转变,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中,北京市更是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会同多部门制定了《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对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进行细化落实。然而,试点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知识产权价值的公允评估至关重要,这一难题长期以来横亘在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阻碍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顺畅开展。
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成因剖析
1.与传统抵押物特性差异大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出于对债务安全性的考量,会对企业提供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放贷金额。与房产、厂房等有形资产不同,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其价值评估面临诸多复杂因素。房产、厂房等有形资产有较为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其价值可通过市场交易价格、重置成本等多种成熟方法较为准确地确定。而知识产权的价值则受到技术创新程度、市场应用前景、法律保护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且难以预测。例如,一项新研发的专利技术,虽然在技术层面具有创新性,但可能由于市场需求尚未成熟,其未来的收益难以预估,这使得其价值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价值评估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存在无形资产评估办法,包括市价法、收益法、成本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应用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时,可操作性欠佳。以市价法为例,知识产权流通性不足是导致其难以通过该方法准确评估价值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还不够健全,专利和商标交易市场建设存在诸多不足,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为知识产权评估提供准确客观的价格参考。在知识产权的交易、许可等流通方式中,难以形成稳定、可对比的市场价格,使得市价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难以有效应用。若采用收益法评估,需要准确估算知识产权带来的预期收益,但知识产权本身作为科技成果,其价值易受技术更新、政策变动和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预期收益与实际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偏差。例如,某医药企业的一项专利药品,可能因新的替代药品研发成功或医保政策调整,导致其市场份额和收益大幅下降,使得前期基于收益法评估的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
3.专业评估人才匮乏
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银行内部评估还是依靠外部第三方机构评估,都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其业务人员大多具备金融领域专业知识,但在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方面存在欠缺。面对复杂多样的知识产权类型,如涉及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银行人员难以深入理解其技术内涵、创新点及市场潜力,从而无法准确评估其价值。而第三方评估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专注于知识产权评估业务,但由于知识产权评估领域发展尚不成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能够准确把握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要点、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包括法律、技术、经济等)的专业评估人才数量有限。这使得第三方机构给出的评估结果时常不稳定,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和准确性。
二、破解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的路径探索
1.发挥政府部门积极作用
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引导优势。一方面,政府可以整合各方数据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相关数据库。例如,收集整理各类知识产权的交易案例、许可费用、技术指标、市场反馈等数据信息,为评估工作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够总结出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价值影响因素和规律,为评估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组织专业力量研发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模型,并搭建评估系统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量化评估。以北京市为例,可依托当地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企业集聚优势,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专家,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智能化模型和系统,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科学、高效的评估服务。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知识产权评估市场秩序,加强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监管,提高评估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2.探索创新评估模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尝试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智能化模型。这种模型能够利用大数据实时跟踪知识产权的动态信息,如专利的引用率、市场交易活跃度、技术更新趋势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及时调整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结果,提高估值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对相关专利的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应用场景拓展情况以及同行业竞争态势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更精准地评估该领域知识产权的价值。此外,还可以探索用知识产权整体评价替代传统的单一价值评估方式。传统的价值评估往往侧重于从经济角度对知识产权进行量化评估,而知识产权整体评价则综合考虑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地位、行业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实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反映知识产权对企业的综合价值贡献,为金融机构提供更丰富的决策依据,有助于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例如,对于一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技术创新能力和完善知识产权布局的企业,即使其某项具体知识产权的当前经济价值评估不高,但从整体评价角度来看,该企业的知识产权具有较高的潜在价值和风险抵御能力,金融机构可以据此更合理地确定贷款额度和风险控制措施。
3.商业银行内部优化举措
商业银行作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重要参与方,应积极主动地围绕难点、痛点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根据金融管理部门的鼓励政策,对于单笔 1000 万元以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的形式确定价值。在内部评估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对内部业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评估能力。可以邀请知识产权专家、行业技术人才对银行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使其了解不同领域知识产权的特点和价值影响因素。同时,建立内部知识产权评估团队,选拔具有金融、法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员组成专业评估小组,负责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综合评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优化评估的方法、指标和系数。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经验和模型,制定适合本行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例如,在评估指标设置上,除了考虑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技术创新性、市场前景等常规因素外,还可以增加对企业创新团队稳定性、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通过不断优化评估体系,逐步扩大内部评估适用范围,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效率和质量。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的破解对于推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企业等各方协同合作,从完善评估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评估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攻克这一难题,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 “科技 — 产业 — 金融” 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