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芯片行业最大商业秘密案:技术窃取与法律重典的碰撞

一、案情核心:系统性技术剽窃与司法严惩

2025 年 7 月 28 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华为诉尊湃通讯侵犯商业秘密案作出一审判决,14 名涉案人员(含 5 名实刑)被判处有期徒刑,首犯张某因非法获取华为 Wi-Fi 6 芯片核心技术被判处 6 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00 万元,全案罚金总额达 1350 万元,创下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案件纪录。


案件查明,前海思资深技术总监张某(化名张琨)在 2021 年离职后成立尊湃通讯,通过高薪利诱、股权承诺等方式,招募 20 余名华为海思研发人员,并指使他们在离职前通过拍照、截屏、代码摘抄等手段,非法获取华为 Wi-Fi 6 芯片的 40 项核心技术点。经司法鉴定,侵权芯片技术与华为商业秘密的密点重合度超过 90%,构成 “实质性相同”。尊湃通讯利用这些技术完成数亿元融资,并快速推进芯片研发,其首款产品流片时间较正常研发周期缩短 60% 以上。


法院认定,张某团伙的行为导致华为商业秘密灭失,直接经济损失超 10 亿元。除刑事责任外,尊湃通讯 9965 万元现金资产被全额冻结,技术资料被销毁,公司已进入解散程序。


二、法律解析:商业秘密保护的司法突破


1.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9 条和《刑法》第 219 条,华为 Wi-Fi 6 芯片技术符合商业秘密的法定要件:

秘密性:涉案 40 项技术点未公开披露,需通过研发投入才能获取;

商业价值:华为为研发该技术投入超 5 亿元,相关产品预计年销售额达 20 亿元;

保密性:华为通过权限分级、服务器物理隔离、离职数据清除等措施构建防护体系。

2.侵权行为的认定逻辑

法院采用 “接触 + 实质性相似 - 合法来源” 的举证规则:

尊湃通讯核心团队均来自华为海思,且掌握涉案技术的访问权限;

司法鉴定显示侵权技术与华为技术密点同一性达 90% 以上,排除独立研发可能;

尊湃通讯未能提供技术来源的合法证据,构成 “非法获取 + 使用” 的完整侵权链。

3.刑事责任的量化标准

本案适用《刑法》第 219 条 “情节特别严重” 情形:

非法获取商业秘密的数量(40 项核心技术)、造成的损失金额(超 10 亿元)均远超司法解释规定的入罪门槛;

张某作为技术高管,主观恶意明显,且存在组织化、系统化的窃密行为,被认定为 “蓄意侵权”。

三、行业警示:高薪挖角背后的合规风险

1.黑色产业链的运作模式

本案揭示半导体行业 “高薪挖角 + 技术剽窃” 的典型路径:

人才渗透: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3 倍的薪资吸引核心技术人员,承诺股权激励;

数据窃取:要求员工在离职前通过拍照、截屏等隐蔽方式获取技术文档,甚至利用公司内部系统漏洞批量下载;

快速变现:将窃取技术用于产品研发,缩短研发周期 2-3 年,抢占市场份额并吸引资本注入。

2.投资方的审慎义务

尊湃通讯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小米集团等 20 余家机构,累计融资超 5 亿元。尽管小米声明 “仅财务投资”,但司法实践中,若投资方明知或应知技术来源非法,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已要求投资方对技术来源进行尽职调查,这一趋势值得国内借鉴。

3.技术防御体系的构建

华为通过 51 万件全球专利(截至 2025 年)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双重策略,形成技术壁垒。其经验包括:

专利布局:在 Wi-Fi 6 领域申请超 2000 件专利,覆盖核心算法、架构设计等关键环节;

商业秘密分级:将技术信息分为 “核心密点”“一般技术” 等层级,实施差异化保护;

离职管控:要求核心人员签署竞业协议,离职前进行技术审计并清除所有存储介质。

四、司法启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

1.刑事司法的威慑效应

本案的判决力度刷新行业认知:

刑期长度:首犯 6 年有期徒刑远超同类案件(如中芯国际案被告人仅获刑 1 年);

罚金数额:1350 万元罚金是 2019 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后,国内半导体领域最高金额;

从业禁止:张某被禁止从事芯片行业 5 年,体现 “精准打击”。

2.民事救济的补充路径

华为已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主张侵权赔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华为可主张:

实际损失:包括研发成本、市场份额损失等;

惩罚性赔偿:若证明尊湃通讯 “恶意侵权且情节严重”,可获 1-5 倍赔偿。

3.立法完善的方向

当前法律仍存在不足:

商业秘密定义模糊:《反不正当竞争法》未明确 “技术秘密” 与 “经营秘密” 的区分标准;

数据授权机制缺失:AI 训练数据、开源代码等新型技术载体的合规使用规则尚未建立;

跨境保护薄弱:对境外窃取技术行为的管辖权和执行机制存在漏洞。


专家建议,可参考美国《保护商业秘密法》,引入 “商业秘密保护令” 制度,并探索建立行业性的技术秘密登记平台,实现 “保护与创新” 的动态平衡。


五、未来展望:从对抗到合规的行业转型

1.技术合规的新范式

本案倒逼行业建立 “防御性研发” 机制:

权限管理: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技术访问日志,实现操作溯源;

技术水印:在代码、设计文档中嵌入不可见标识,用于侵权追踪;

交叉授权:头部企业通过专利池共享技术,降低侵权风险。

2.人才流动的法治化

2025 年 8 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

竞业限制需以 “接触商业秘密” 为前提,禁止 “全员签署”;

员工离职后使用一般技能不构成侵权,但需证明未携带原单位技术秘密。

3.国际博弈的新焦点

本案引发国际关注:

美国商务部将华为技术列为 “关键基础设施”,强化出口管制;

欧盟要求中国企业在投资欧洲芯片企业时,提交技术来源合规声明。


结语

华为诉尊湃通讯案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里程碑事件,其判决结果不仅是对技术窃取行为的严厉惩戒,更是对行业合规发展的强力指引。从法律层面看,本案厘清了商业秘密侵权的认定标准;从行业层面看,其推动了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度融合。未来,唯有通过法律完善、技术创新与行业自律的协同,才能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正如华为在声明中强调的:“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我们将始终以法律为盾,守护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