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率先实现知识产权工作集中统一管理,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与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双示范”建设,将知识产权制度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交出了一份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深圳答卷”。
一、创新动能:知识产权激活“新质生产力”基因
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6个90%”创新密码:本土创新型企业占比超90%,企业集聚超90%的研发机构、人员与投入,贡献超90%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
研发投入连续9年高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2200亿元,同比增长18.9%
专利创造量质齐飞:国内专利授权量24.19万件(连续7年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6万件(全国城市首位)
创新浓度国际领先: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件,达全国平均水平8倍,接近东京、硅谷等国际创新高地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量双居全国首位,推动2024年GDP达3.68万亿元,彰显知识产权对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二、保护体系: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防护网”
深圳以制度创新筑牢保护根基:
制度先行:出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
平台支撑:建设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设立海外保护工作站,累计为企业挽回损失超22亿美元
区域协同:首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河套司法与仲裁协同保护中心
国际护航:“立体化海外维权工作格局”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营商环境评价连续4年全省第一
通过集中快审机制,专利侵权纠纷结案周期缩短至21天,较法定时限压缩80%,维权效率全国领先。
三、运用生态:金融创新打通“知产变资产”通道
深圳探索出知识产权价值转化新路径:
专利盘活:完成专利盘点1.87万件,组织运营平台上线专利超14.1万件
金融突破:2024年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504亿元,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219亿元(全国首位)
服务下沉:建成三级信息服务网络,覆盖6家国家级省级网点、14个服务窗口、172家保护工作站
深港融合:开通全国首个面向香港创新主体的专利预审通道
知识产权服务业营收达39.14亿元(增速20.6%),形成从创造到转化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四、改革示范:打造全国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策源地”
深圳持续输出改革经验:
治理创新:率先实现知识产权一体化行政管理,建立港区陪审员制度
立法突破:全国首推知识产权综合立法,确立惩罚性赔偿、行政禁令等制度
试点先行:开展数据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首批改革
经验推广:新兴领域保护机制、海外维权机制等8项创新成果获全国推广
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显示,深圳企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率达68.7%,高于全国均值27个百分点。
从“三来一补”到“创新之都”,深圳用45年实践验证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真理。华为在全球拥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2万件,大疆凭借2.8万件专利占据全球消费无人机市场70%份额——这些深圳企业的崛起轨迹,正是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当每万人拥有的110件高价值专利成为城市创新的刻度尺,当219亿元证券化产品为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深圳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谱写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先锋篇章。这座城市的实践昭示:唯有筑牢知识产权根基,方能激活创新源泉,托举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