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征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为蓝图,实现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多项指标提前达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一、 保护根基持续夯实,满意度稳步提升
保护网络更健全: 全国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达128家,织密保护网。
审查效能再提速: 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确权效率显著提升。
保护获得感增强: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05分提升至2024年的82.36分,彰显保护成效获得社会认可。
二、 运用效益显著提高,创新价值加速释放
产业化率创新高: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跃升至2024年的53.3%,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品牌价值攀高峰: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我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
转化活力迸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累计达102.5万次(截至数据发布时)。建立可转化专利资源库(已入库68万件发明专利),组织45万家企业精准对接,畅通转化渠道。
专利密集型产业壮大: 2023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6.87万亿元,占GDP比重13.04%,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其研发投入(1.25万亿元)占规上企业半壁江山,新产品销售占比(37.0%)显著高于非密集型产业,就业人数(5081.2万人)稳步增长。
地理标志“点土成金”: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突破9600亿元(2024年底),实现“五连增”。通过完善法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等)、推进统一认定、强化标准与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让“土特产”变身“金名片”。
三、 服务供给优化升级,覆盖广度深度拓展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483家,实现省级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服务机构达175家,覆盖率52.6%。
便民窗口持续增加: 全国专利代办处达34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增至367个,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
创新实力厚积薄发:截至2024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国内注册商标有效量4895.9万件(同比增长6.6%,平均每4经营主体拥有1件)。核心突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12件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达147.2万件(占高价值专利总量约七成),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核心专利储备增强。
四、 国际合作纵深推进,全球影响力攀升
创新排名持续进步: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升至第11位,领跑中等收入经济体。
合作网络日益广泛: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专利审查高速路(PPH)覆盖84个国家。
护航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出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截至2024年底,累计提供指导服务2393次、咨询6885次,帮助企业降低应诉成本13.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80.4亿元。加强涉外人才培养、法规汇编(覆盖189个国家/地区1339部法规)及国别指南发布,提升企业海外维权能力。
五、 储备与运用数据亮眼
知识产权储备雄厚:除501万件有效发明专利外,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861个,地理标志商标注册7424个,专用标志使用主体超3.7万家。
运用活力持续显现: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增至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创新要素国际流动活跃。
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在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多项关键指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步伐坚实而有力。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沿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