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解专利转化痛点的制度创新
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高校院所专利转化长期面临估值难、转让难、风险高的 “三难” 困境。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3 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达 76.7 万件,但产业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江苏省率先推出的 “专利产业化 + 认股权” 模式,通过构建 “专利作价入股 + 延迟行权” 的创新机制,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传统的 “一次性交易” 转变为 “动态合作”。高校院所或科研人员以专利作价入股时,可选择暂不获取企业股权,而是通过认股权协议约定在产品化验证完成、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等关键节点,以特定价格认购股权。这种 “先试用、后确权” 的设计,有效缓解了多方痛点:对于高校院所,避免了早期持股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失败时可放弃行权且无需承担额外成本;对于企业,降低了前期技术投入压力,以较低成本验证专利产业化可行性;对于科研人员,通过认股权与企业成长收益直接绑定,消除了 “先转化后奖励” 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缓释与权益激励的双重机制
1.风险可控的转化路径
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作为核心枢纽,为认股权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通过登记备案认股权持有主体、行权条件等关键信息,确保交易合规性与可追溯性,为高校院所提供 “合规免责” 保护。同时,工作方案鼓励担保机构或保险机构介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降低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东南大学此前开展的类似尝试虽未进入行权阶段,但已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其技术转移中心已将该模式纳入 “日常工具箱”。
2.市场化激励的制度突破
该模式通过 “认股权 + 股权激励” 的组合设计,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绑定。高校院所在行权获取股权后,可依据国家规定对科研团队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被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科研人员,甚至可直接作为认股权参与方签署协议,将个人收益与专利产业化效果直接挂钩。这种 “创新者与市场收益直接绑定” 的机制,有效解决了科研人员 “不愿转、不会转” 的动力问题,推动其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全程参与。
三、全链条支撑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专业化服务平台的深度赋能
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依托其 2023 年获批的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基础,搭建了集登记托管、方案设计、估值、跟踪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为认股权的行权、转让提供标准化流程,还通过 “一成果一方案” 的定制化设计,由高校、企业、股交中心三方共同拟定协议,确保交易条款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截至 2025 年 7 月,平台已上线运行,覆盖从需求撮合到跟踪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2.政策协同与区域联动
江苏省将 “专利产业化 + 认股权” 模式纳入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框架,与此前开展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等工作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地区,江苏已建立起涵盖财政补贴、风险补偿、信用评级的多层次政策体系。例如,省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而南京等试点城市正探索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风险缓释机制。此外,该模式还规划推动长三角区域股权市场认股权互认,强化区域协同创新。
四、实践价值与全国示范意义
1.国有资产监管的创新探索
传统专利作价入股模式下,高校院所因担心国有资产流失而普遍持谨慎态度。江苏模式通过 “时间换空间” 的策略,将股权持有风险后置,既符合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又为高校院所参与市场化转化提供了合规路径。正如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所言,延迟行权机制有效规避了早期持股的保值增值压力,使高校院所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参与科技创新。
2.科创金融工具的集成应用
该模式创造性地将认股权这一金融工具引入专利转化领域,实现了知识产权价值的动态化实现。通过认股权的可转让性设计,高校院所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灵活退出或增持,增强了专利资产的流动性。这一创新得到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已开展 “认股权 + 贷款”“园区 + 认股权” 等业务模式试点,推动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源的深度融合。
3.全国改革的先行示范效应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性推进 “专利产业化 + 认股权” 的省份,江苏的实践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平衡多方利益诉求:以风险缓释机制消除高校院所顾虑,以市场化激励激发科研人员动力,以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转化成本。正如中国日报网评价,该模式 “更新充实了江苏政策工具箱,为全国科创融合提供了破解之道”。随着首批 20 家试点高校的推进实施,江苏有望在 2025 年内形成可推广的标杆案例,为全国知识产权金融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结语
江苏 “专利产业化 + 认股权” 模式的本质,是通过金融工具创新重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其突破不仅在于解决了估值、转让、风险等具体问题,更在于构建了 “高校 - 企业 - 金融机构” 三方协同的市场化生态。随着江苏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的深入推进,这一模式有望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为实现 “科技 - 产业 - 金融” 良性循环提供江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