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第三届链博会的全球价值:知识产权视角下的供应链变革与机遇

一、展览盛况与科创亮点:知识产权赋能全链条创新  

1. 规模与国际化创新高

  参展广度:吸引75国的651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境外展商占比35%(较上届增3个百分点),美国企业参展数增长15%,英伟达、特斯拉等巨头首次亮相。  

  科创集中展示:设立六大产业链展区(先进制造、智能汽车、绿色农业等),首发152项新技术,90%涉及AI与数字化。例如:  

   人形机器人集群:宇树科技、英伟达等20余台机器人演示精细操作,展现运动控制专利技术;  

   全球首例AI+手术机器人系统:实现微创手术精准导航,核心技术已布局PCT专利。  


2. 知识产权转化专区突破  

   首次设立创新链专区,联合WIPO、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4家机构,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转化平台,解决科技成果“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痛点。  

  典型案例:  

  先正达集团展示“良种+数字农业传感器”体系,绿色植保方案已获43国专利许可;  

  浪潮海岳AI智能体矩阵降低企业供应链成本15%,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技术覆盖快消、化工等多领域。  


二、中国供应链的全球价值:三重优势筑牢“磁吸力”  

1. 全产业链不可替代性

  完备性: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全门类工业国。康宁公司指出:“中国可独立完成他国需多国协作的生产流程”。  

  智能化升级:英伟达CEO黄仁勋称中国供应链为“奇迹”,融合机器人、AI与软件技术,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智能系统(如特斯拉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95%)。  


2. 成本效益与创新生态  

  效率优势:即便叠加关税成本,中国供应链仍具竞争力(如苹果供应商欣旺达磁悬浮产线提速30%)。  

  创新协同:库卡机器人通过链博会联动上下游,工业机器人专利集群带动全链技术升级;四川29家企业展示新能源、无人机专利技术,推动“链链有川企”产业生态。  


3. 开放政策强化信任 

  外资同等保护: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8000家外资企业,特斯拉、嘉吉等通过链博会深化本土化布局。  

  国际组织认可:国际商标协会(INTA)计划加强与中国合作,称“中国知识产权政策创造更安全的营商环境”。  


三、知识产权保护:全球供应链合作的制度基石 

1. 司法保护实效  

  满意度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80.05分(2020年)升至82.36分(2024年),外资在华商标申请量增长7.4%(德、意、美超20%)。  

  跨境维权机制:建立275家维权援助机构县域全覆盖,2024年指导企业应对海外纠纷2393次,挽回损失380.4亿元。  


2. 政策创新推动转化  

  专项行动成果:全国专利转让许可102.5万次,高校科研机构贡献12.7万次;45万家企业对接68万件高价值专利。  

  金融工具突破:首单央企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储架5亿元,惠及32家科技企业。  


四、深远影响:重塑全球供应链治理新秩序  

1. 破解“脱钩断链”迷思

   美国企业参展数逆势增长15%,苹果、英伟达等用实际行动投票。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显示:71%美企认为失去中国市场将削弱全球竞争力。  

   稀土战略资源:中国供应全球90% 精炼稀土,迫使外企重返中国市场(如汽车、芯片业)。  


2. 引领绿色与数字规则

  低碳转型:国家能源集团展示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南非、德国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20.17亿千瓦,新能源车产销量全球第一。  

  数字治理话语权:发布《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及创新指数,推动AI、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倡议》共识:呼吁维护供应链安全、加快数智化转型,现场达成合作意向超6000项。  

  南南合作深化:南非、泰国等30国企业借链博会进入全球市场,如南非耐极端气候电工设备获多国订单。  


结语:从“链博会”到“共赢链”的中国方案

第三届链博会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创新为引擎、开放为底色,向世界宣告:  

供应链韧性源于全产业链优势与智能化升级,非“脱钩”可撼动;  

国际合作需依托公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机制,中国正提供制度范本;  

未来竞争聚焦绿色与数字规则,中国通过链博会推动全球治理向包容性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