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数据:量质齐升的“十四五”成绩单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
高价值专利爆发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较“十三五”末提升96.61%;
专利储备大幅扩容:发明专利有效量增长104.33%,商标有效注册量达76.65万件;
品种创新全国领先:林草植物新品种获认定419个,居全国第四。
二、制度赋能:高位推进的“三驾马车”机制
1. 政策体系顶层设计
出台《云南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强化知识产权保护18条措施》等省级纲领文件;
16个州(市)配套制定实施细则,形成“省-市”两级政策闭环。
2. 金融创新突破瓶颈
发行首单央企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储架5亿元,首期1.12亿元),惠及32家科技企业;
专利质押融资额年增47%,破解中小企业“轻资产融资难”。
3. 保护网络全域覆盖
建成275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实现129个县(市、区)100%覆盖;
“剑网”“龙腾”专项行动查处侵权案件1862件(2021-2024年累计)。
三、地标经济:自然禀赋的品牌化突围
1. 品牌矩阵跻身国家级
2. 价值转化助农实效
普洱地理标志产业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5%。
宣威火腿依托地标品牌溢价,出口单价提升28%。
四、开放合作: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
1. 国际平台搭建
举办首届面向南亚东南亚地理标志国际交流活动,展出牟定腐乳等300余种特色产品;
借助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签署跨境知识产权合作协议17份。
2. 科技合作深化
与老挝、缅甸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高原农业;
派遣国际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输出花卉育种等专利技术42项。
五、挑战与下一阶段重点
1. 现存短板
高价值专利产业分布不均,生物医药占比38%,绿色能源仅12%;
国际专利布局薄弱,PCT申请量不足全国总量1%(2024年WIPO数据)。
2. 战略方向
创造端:强化产学研融合,设立重点产业专利池(目标新增高价值专利5000件);
运用端:扩大地理标志“产品+文旅”融合,打造10个省级地标文旅示范区;
保护端:建设“中国—南亚东南亚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侵权线索跨境协查机制;
开放端: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地理标志互认,加速普洱茶、咖啡等产品“走出去”。
结语:边疆省份的知识产权现代化样本
云南实践印证:
1. 生态资源可持续转化:将生物多样性优势转化为419个植物新品种与6个国家级地标品牌;
2. 区位优势战略化运用:依托辐射中心定位,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知识产权合作网络;
3. 民族地区创新范式:通过维权援助县域全覆盖等举措,缩小边疆与内陆服务能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