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的甘肃实践:政策影响与区域启示

甘肃省立足“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特色产业,构建“地标保护+品牌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地理标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品牌强省的战略支点。本文基于甘肃省官方政策文件及公开数据,分析其实施路径、核心成效及对其他地区的示范价值。  


一、政策实施路径: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1. 品牌化布局:搭建全国性推广平台 

2025年6月,甘肃省在北京设立地理标志产品展示推广中心(全国首家省级驻京地标平台),通过首都区位优势辐射全国市场。该中心首场活动即联动陇南市开展特色产品推介,为“陇货出省”打通核心渠道。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凤虎指出,此举标志着甘肃地标工作进入“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新阶段。  


2. 产业化运营:深化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 

数据支撑:全省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3个,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78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主体892家(截至2025年6月);  

标杆培育:“靖远枸杞”“武都花椒”等6个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兰州百合”等7个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清单;  

价值释放:6个地标品牌荣登2024全国百强榜,总价值454.78亿元。  


3. 法治化保障:强化协同保护机制

2024年9月,甘肃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与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署《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开展:  

地标商标维权援助  

侵权纠纷调解  

公共服务资源整合  

形成“行政+司法+行业”立体保护网。  


二、实践成效:地标引擎驱动多维振兴

1. 产业增效:集群化发展激活县域经济  

示范区建设:4个国家级、8个省级地标产品保护示范区覆盖475个乡镇,带动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融合;  

增收案例:陇南市通过“武都花椒”地标品牌建设,椒农人均年收入提升30%(数据来源:陇南市乡村振兴局2024年报)。  


2. 品牌增值:文化赋能提升市场溢价

国际突破:“兰州百合”依托中欧互认通道,出口单价提高25%;  

文化融合:试点推出“敦煌壁画联名礼盒”,将庆阳苹果与丝路文化结合,礼盒产品溢价率达50%(数据来源:甘肃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2025年调研)。  


3. 治理升级:标准化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

质量管控: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技术规范》73项,覆盖全品类生产流程;  

非正常申请治理:近三年驳回地标侵权及假冒申请126件(数据来源:甘肃省市场监管局2025年通报)。  


三、区域启示:可复制的“甘肃经验” 

1. 机制创新:构建“双中心”驱动模式

前端:在北京、上海等枢纽城市设立推广中心,突破区域市场局限;  

后端:在产地建立保护中心,强化质量追溯与维权服务。  

借鉴路径:欠发达地区可联合省级驻外机构共建轻量化推广站点,降低运营成本。  


2. 产业适配:聚焦特色资源精准开发 

甘肃以“一县一标”为原则,差异化培育地标产品:  

河西走廊:葡萄酒、枸杞(干旱区特色作物);  

陇南山地:花椒、橄榄(山地生态农产品)。  

借鉴路径:相似地区需避免同质化竞争,优先选择具有历史传承和技术壁垒的特色产品。  


3. 保护协同:探索“三体系联动”策略  

中国政法大学王晓艳教授提出,可综合运用三大保护体系优势:  

4. 文化赋能:打造“地标叙事”IP

参照法国香槟、意大利帕尔玛火腿经验:  

开发“庆阳苹果—丝绸之路黄金果”等文化IP;  

建立地标产品数字博物馆,链接文旅消费场景。  


结语:地标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甘肃省实践证明,地理标志是连接自然禀赋与市场价值的高效纽带。其启示在于:  

1. 强化顶层设计:将地标工作纳入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  

2. 打通双循环渠道:依托国内枢纽城市辐射国际互认网络;  

3. 构建动态保护机制:适应国际规则(如欧盟GI保护标准),防范贸易壁垒。  

未来,我国中西部资源富集区可借鉴甘肃“以地标塑品牌、以品牌带产业、以产业促共富”的闭环逻辑,将地理标志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