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山西省支持知识产权强省若干政策措施》,推出12项具体举措并设立专项资金,标志着山西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进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该政策严格对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及山西省级纲要要求,通过三大战略导向破解创新链条堵点,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聚焦国家级载体建设,构建区域创新支点
政策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给予100万元一次性支持,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支持50万元。此举直接惠及中国(山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及太原市(首批国家示范城市),旨在通过国家级平台打破区域创新壁垒。保护中心已实现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22个月压缩至3个月,显著提升重点产业技术保护效率。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每家给予不超过30万元支持,重点引导太钢、太重等龙头企业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领域培育核心专利,推动“手撕钢”等硬科技专利群产业化发展。
突出转化运用导向,打通创新产业通道
12项政策中9项直接服务成果转化,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延续专利转化计划资助,保留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并新增数据知识产权补助类别。首次将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列为优先支持对象,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政策明确要求“以运用促创造”,通过转化收益反哺研发投入,在山西综改示范区等区域已有成功实践。
强化争先进位与实绩考核,提升政策效能
设立专项奖励引导创新主体对标国家级标杆,对通过国家认定的项目予以资金倾斜。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以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技术合同成交额等量化指标作为政策调整依据。推行“免申即享”模式简化资金兑现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表示将制定配套细则,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深化创新驱动转型,打造中西部改革样本
作为传统资源大省,山西正通过知识产权制度重构创新生态:政策首次纳入数据知识产权补助,响应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求;知识产权投入占财政科技支出比重从2020年0.8%提升至2023年2.5%,持续强化制度供给。该模式为资源型地区提供了“知产突围”新路径——以太原国家级载体为枢纽,辐射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中西部创新资源协同共享。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在政策解读中强调:“知识产权制度是山西转型的加速器。”《若干政策措施》通过精准锚定高价值创造、高效转化和高端载体建设,正在激活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