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安徽知识产权强省方案出台:长三角腹地崛起“知产高地”

一纸省级文件背后,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地方政府首次以“共建”形式推动的区域知识产权革命。


2025年7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共建“三地一区”知识产权强省实施方案及工作要点(2025-2026年)》,首次以央地共建模式将知识产权嵌入区域发展核心战略。这份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绿色转型区建设的方案,标志着安徽从“制造大省”向“知产强省”的战略跃迁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一、战略内核:“三地一区”框架下的知产新基建

该方案构建了知识产权赋能区域发展的四维坐标体系,形成相互支撑的战略组合拳:


表:安徽“三地一区”知识产权强省战略框架

央地共建机制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深度介入省级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在重大项目布局、审查资源倾斜、国际规则对接等方面提供国家级平台支撑;  

全链条闭环设计:覆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流程,明确要求“壮大知识产权强市、县域、园区队伍”,实现政策下沉;  

目标精准量化:延续2022年《安徽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核心指标——202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12件。  


这一框架彻底改变知识产权“单点施策”的传统模式,转而建立全域协同的系统工程。


二、产业变革:专利导航下的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方案将知识产权与产业升级深度捆绑,形成三类关键发力点:


1. 科技策源:实验室专利的产业化跃迁

专利创新平台建设: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载体嵌入专利导航机制,推动大科学装置产出成果同步专利布局;  

企业创新主体激活: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计划,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专利转化周期目标缩短30%。  


2024年“科大硅谷”试点已显成效:专利优先审查通道服务352个入驻项目,国际专利通过PCT、马德里体系加速获权。


2. 新兴产业链专利卡位战

重点产业竞争力重塑: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创新生态优化:在合肥、芜湖等示范城市试点专利池共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专利交叉许可成本降低20%。  


3. 绿色转型的知产解决方案

绿色兴农品牌工程:打造“皖美品牌”,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推动“淮北石榴”“濉溪临涣酱包瓜”等特色农产品溢价提升;  

低碳技术专利转化:建立绿色技术专利分类评价体系,氢能、储能等领域专利开放许可率目标提升至35%。


三、长三角协同:破壁区域知产壁垒

方案将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改革开放突破点,构建三大协同机制:


保护一体化:依托2025年4月签署的《长三角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备忘录》,建立跨区域侵权线索共享与执法协作机制;  

交易市场互联:推动安徽科技大市场、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与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专利池互通,缩短技术交易周期;  

服务标准统一: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试点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一窗通办”,实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业务跨省协同办理。  


合肥与上海张江正在探索“两心共创”模式——两大科学中心共建知识产权一体化管理机制,破解科技成果跨省转化障碍。


四、实施机制:从政策文本到企业获得感

为确保政策落地,方案创新构建三级推进体系:


省级统筹:依托省知识产权、质量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施跨部门联席决策,破除条块分割;  

市县分解:将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等指标分解至市县,合肥、芜湖等示范城市承担质押融资绿色通道等试点任务;  

平台赋能:建设安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专利预审、维权援助、质押登记一站式服务。  


在监督机制上,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与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立政策实施动态评估机制。


五、挑战与突破:从“试验田”到“样板间”

尽管方案具有开创性,纵深推进仍需破解三重矛盾:


1. 区域发展不均衡

皖北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弱于合肥都市圈,专利转化效率差距超40%。  

对策:在皖北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引入合肥高校专利管理团队对口支援。


2. 企业运用能力断层

中小企业专利管理专业人员配备率不足15%,导致高价值专利挖掘能力欠缺。  

破局:推广“企业知识产权总监”培训计划,将专利分析纳入工程师职称评定体系。


3. 国际规则博弈加剧

欧美专利审查趋严,安徽企业海外专利驳回率高达28%。  

响应: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中心,分国别发布风险预警指南。


结语:知识产权版图上的“安徽坐标”

当合肥的科学岛与上海的张江通过专利数据链紧密相连,当皖南的茶叶地理标志与沪苏浙的消费市场深度绑定,安徽知识产权强省方案已超越地域局限,成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关键拼图。


从实验室的专利申请书到工厂的生产线,从田间的地理标志到国际市场的品牌溢价,这条以知识产权为引擎的转型之路,正在重构安徽的经济基因。  


在知识产权的维度上,安徽已不仅是地理版图的“中部省份”,更是国家创新棋局中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