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人工智能赋能专利审查变革:77家保护中心与智能系统的制度创新分析

01 AI辅助审查的实践与法律边界


1.1 智能审查系统的技术落地场景


2025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专利智能审查系统已在多个核心业务场景实现深度应用。该系统自2023年上线以来,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已形成三大功能模块:  

基于发明构思的智能语义检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专利文本的技术特征,自动匹配关联对比文件,解决传统关键词检索遗漏核心文献的痛点。  

局部外观设计图像比对: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识别外观设计专利中的局部创新点,实现图形要素的自动对比,尤其适用于复杂工业品外观的侵权判定。  

案卷自动聚类分配:根据专利技术领域和审查员专业背景,智能分配审查任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这些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审查效率。例如在局部外观设计审查中,传统人工比对需耗时数小时分析设计细节,而AI系统可在5分钟内完成初步匹配,并将可疑相似案例推送给审查员复核。不过系统仍存在局限性——对跨领域融合创新技术(如“AI+生物医药”)的语义理解深度不足,需依赖审查员专业判断补足。


1.2 法律效力的明确限定


尽管AI技术取得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发布会上特别强调法律红线:“人工智能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指出,AI仅发挥辅助性工具作用,最终审查结论必须由审查员依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独立作出。这一规定源于三重法律考量:  

责任主体明确性:根据《专利法》第21条,审查结论的法律责任应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承担,而AI系统无法作为责任主体  

专利创造性判断的不可替代性:对技术方案“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的判断需结合产业实践,属于人类专业判断范畴  

避免技术黑箱风险:AI算法的决策过程存在不可解释性,直接采用可能违反行政程序公开原则  


该立场与国际实践保持协同。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2024年修订的《专利审查手册》中同样规定:“AI工具结论需经审查员验证”;日本特许厅则要求审查员对AI检索结果进行人工二次筛查。


表:全球主要知识产权机构AI审查应用对比  

02 保护中心网络的高效运行机制


2.1 全国77家中心的战略覆盖与服务效能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建成77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覆盖80%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辐射全国的快速审查服务网络。这些中心按“一产业一方案”原则布局,重点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2025年1-5月间,该网络累计助力7.5万件发明专利通过快速通道获授权,较常规审查周期平均缩短12个月以上。  


其高效运作依赖于三大机制创新:  

预审通道分级管理:对重大科技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南宁保护中心的首件预审发明专利从提交到授权仅用33天(常规周期约16个月)  

跨区域协同审查: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协作联盟,实现审查标准统一与案件互认  

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通过“预审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案件状态,深圳保护中心年处理预审案件超5万件,98%案件在48小时内完成初审分派  


2.2 预审服务的操作流程再造


保护中心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传统审查流程。以广西电网公司发明专利为例,其通过南宁保护中心的四阶段预审加速:  

1. 备案筛查(5个工作日):企业提交技术创新说明,中心确认属于新一代电力设备领域  

2. 预审提质(10个工作日):审查员指导修改权利要求书,强化技术特征描述  

3. 快速通道(33天):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优先审查队列,审查员依预审意见快速核验  

4. 授权确权:5月13日获得授权,较常规流程节省92.9%时间  


该模式不仅压缩时间成本,更通过前端质量把控提升授权质量。重庆保护中心数据显示,经预审的专利后续无效宣告请求率下降至0.7%,远低于行业平均3.2%水平。


03 推动创新转化的制度价值


3.1 企业创新效能的实质性提升


保护中心与AI系统的协同大幅降低企业创新转化成本,具体体现为:  

市场先机抢占:深圳珠宝加工企业通过快速预审,将新产品外观专利授权周期压缩至1个月内,使企业能在流行季窗口期投产,预计每年新增产值超20亿元  

研发风险管控:AI检索系统帮助企业提前发现技术冲突,广西电网在预审阶段规避3项现有专利壁垒,避免研发投入损失1800万元  

融资能力增强:重庆生物医药企业凭快速授权专利获得风险投资,2024年该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37%  


3.2 产业创新生态的系统性优化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升级正催化产业变革:  

加速技术扩散:南宁保护中心推动电网环保技术专利许可给6家上下游企业,促进区域产业链技术共享  

激活专利运营:2025年上半年全国专利转让登记量达41万件,同比增长28%,其中预审通道专利占比升至35%  

吸引国际研发:特斯拉上海研发中心将储能专利优先提交深圳保护中心预审,凸显制度国际吸引力  


04 治理挑战与发展前景


4.1 现存风险与制度挑战


尽管成效显著,当前体系仍面临三重挑战:  

技术依赖风险:AI系统在跨领域创新识别中存在盲区,如“AI+基因编辑”类专利申请仍需人工检索主流学术期刊  

区域服务失衡:77家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占比63%),西部地区仅覆盖省会城市,县域企业获取服务困难  

人才结构短板:兼具AI技术与专利法律知识的复合型审查员不足全国需求缺口达2400人  


4.2 “人工智能+”公共服务的战略进路


2025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建设的通知》,提出六大建设任务:  

1. 高价值专利培育:通过AI预判技术热点,辅助企业制定专利布局策略  

2. 创新创造服务:利用大模型分析技术发展脉络,缩短研发周期  

3. 侵权监测强化:开发图像识别与文本比对系统,建立海外诉讼案例智能模型  

4. 数据安全建设:构建自主可控数据库,解决数据流通信任问题  


该规划将推动实现“技术—资源—场景—产品”四位一体发展模式。预计到2026年,专利智能审查系统将在生物序列比对、化学结构检索等专业领域取得突破,审查效率再提升40%。


05 结论:构建创新友好型知识产权治理体系


全国77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AI审查系统的协同应用,标志着中国知识产权治理进入智能化与高效化新阶段。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为审查周期的大幅压缩(7.5万件发明专利快速授权),更重构了创新价值链:  

企业层面:技术转化周期从“年”缩短至“月”,南宁33天授权案例树立新标杆  

产业层面:专利导航指引创新方向,深圳珠宝、重庆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技术密集型增长极  

国家层面:AI辅助审查确立“人类最终控制”原则,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场景的深度拓展,知识产权制度正从技术保护工具升级为创新基础设施。未来需着力破解技术依赖与区域失衡难题,通过建设自主可控数据库、培养复合型人才、扩大保护中心覆盖,最终建成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