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事件背景:企业国际化进程遭遇知识产权拦阻
2025年4月,河南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星啤酒”)在筹备进军东南亚市场的关键阶段,遭遇了严重的商标恶意抢注事件。根据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郑州分中心(以下简称“郑州分中心”)监测发现,金星啤酒的商标在新加坡和柬埔寨两国被他人抢先注册,这一行为直接威胁到企业在该地区的品牌布局与市场准入。事件发生时,金星啤酒已制定详细的东南亚市场拓展规划,抢注行为不仅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先机,还面临被迫支付高额赎金或陷入长期法律纠纷的风险,对企业国际化战略构成实质性阻碍。
此次抢注事件发生在东南亚市场开发的关键节点。金星啤酒作为河南知名啤酒企业,此前曾成功推出“信阳毛尖”茶味啤酒等创新产品,在国内市场积累了相当的品牌影响力与创新经验。在经历2024年底“信阳毛尖”商标授权纠纷后(该事件最终以产品更名为“金星毛尖”达成和解),企业明显加强了知识产权风险意识,并将东南亚视为品牌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地域性商标制度差异使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尽管金星啤酒在国内拥有完备商标权利,但依据国际通行的商标地域性原则,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仅在中国境内受保护,其他国家和地区需单独申请注册。
东南亚地区知识产权环境具有高度复杂性与特殊性。该地区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水平不一,且受语言障碍、政治宗教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沟通成本高,维权程序复杂。如柬埔寨采用民法体系,商标注册适用“先申请”原则;新加坡则有完善的普通法传统和相对高效的异议程序。这种差异化的法律环境为恶意抢注者提供了可乘之隙,也使中国企业在当地维权面临专业门槛高、资源投入大的现实困境。
02 事件过程:多方联动应对海外抢注危机
2.1 监测响应与快速介入机制
主动监测机制启动:2025年4月21日,郑州分中心通过其日常监测系统率先发现金星啤酒商标在东南亚的抢注情况,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该中心作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体系的重要节点,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构建了完善的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预警网络,定期监控全球重点市场的知识产权登记动态。
双重响应措施:中心一方面立即向金星啤酒通报抢注情况,提供完整的抢注商标注册号、注册类别及抢注方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在24小时内组织专业法律团队进行案件研判,包括邀请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专家组建专项工作组。这一快速响应机制使企业在案发后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支持,避免了因信息滞后导致的应对延误。
2.2 多维应对策略部署
面对商标抢注危机,郑州分中心指导团队制定了多层次、多路径的应对方案,确保维权措施与企业的商业计划相匹配:
法律手段优先:专家团队基于对新加坡、柬埔寨两国商标法律体系的深入分析,建议企业立即启动法律异议程序。根据《新加坡商标法》和《柬埔寨商标法》,在先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可在商标公告期内提出异议。团队指导企业系统整理商标在先使用证据,包括国内注册证书、品牌发展报告、市场宣传资料及东南亚地区商业往来证明,形成完整的权属证据链。特别是针对柬埔寨采用民法体系的特点,团队强调证据的形式合法性要求;对于新加坡普通法传统,则侧重准备判例支持材料。
并行商业谈判通道:在法律程序推进的同时,指导团队协助金星啤酒评估抢注者背景与动机。通过专业渠道调查发现,抢注方为当地一家与金星啤酒无业务关联的贸易公司,具有典型商标囤积特征——该公司近年累计申请商标40余件,涉及多个国际品牌。基于此,团队制定“以打促谈”策略:一方面准备充分的异议法律文件,另一方面通过律师函向抢注方施压,试探其真实意图。若对方纯为谋取转让收益,则在合理成本范围内协商回购;若存在市场竞争关系,则坚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系统性防御布局:针对金星啤酒东南亚市场规划,郑州分中心指导企业立即启动商标防御性注册,在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邻近国家提交核心类别注册申请,覆盖啤酒(第32类)、餐饮服务(第43类)及商业管理(第35类)等关键领域。同时建议企业建立商标监测长效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对重点市场进行定期监测,防范新抢注风险。
表:郑州分中心应对商标抢注的主要策略与实施要点
03 事件结果:构建系统性防护与战略布局
纠纷处理取得实质进展:在郑州分中心的专业指导下,金星啤酒于2025年5月上旬正式向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和柬埔寨商务部知识产权司提交商标异议法律文件,主张抢注行为违反《巴黎公约》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及两国商标法中“恶意注册无效”条款。截至2025年6月底,新加坡方面已受理异议申请并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柬埔寨方面则启动初步听证程序,案件取得阶段性进展。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经历此次事件后,金星啤酒在企业内部实施了系统性知识产权防护升级:将原法务部改组为“知识产权与风险控制中心”,下设国际商标管理组;制定《海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规程》,明确新产品上市前必须完成目标市场商标检索与注册;设立专项维权资金池,确保应对海外纠纷的财务保障。企业副总经理在受访中表示:“此次事件虽带来挑战,但推动我们建立了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制度基础。”
政府援助机制持续深化:郑州分中心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体系。2025年5月15日,该中心完成首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合作机构”征集,遴选出12家在东南亚地区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律所和代理机构,纳入公共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同时计划将金星啤酒案例纳入《郑州市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形成可复制的维权操作模板。
04 事件意义与影响:揭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新生态
4.1 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警示与启示
品牌国际化需知识产权先行:金星啤酒案例凸显中国企业在“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过程中的典型短板——知识产权布局滞后于市场拓展。该企业虽在产品研发、渠道建设方面投入充分,却在商标国际注册环节存在严重疏漏,导致品牌在目标市场面临法律风险。这一教训警示中国企业必须转变“市场未动、商标不动”的传统思维,建立“商标先行”的国际化策略,尤其对东南亚等知识产权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市场,更需提前3-5年进行系统布局。
构建商标防御体系的迫切性:事件揭示了防御性商标注册的战略价值。专业机构建议企业除在核心类别注册外,还应实施三类防护措施:在重点市场注册联合商标(如金星啤酒同时注册“金星”“GOLDEN STAR”等);建立商标监测预警系统;形成证据管理制度,持续保存产品设计图、宣传资料、销售合同等权属证明。这些措施不仅防范抢注风险,更为可能的维权诉讼奠定证据基础。
4.2 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重构
官方指导体系的关键作用:郑州分中心在本事件中展现了政府公共服务在跨国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不可替代性。其价值实现路径包括: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平台;组建专业机构服务库提供公益支持;开展企业能力建设培训(如2024年郑州市举办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培训班覆盖60余家企业)。这种“监测-响应-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有效弥补了单个企业在专业资源、国际经验和信息获取方面的不足。
全国性援助网络加速形成:金星啤酒案例推动了国家层面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设立77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覆盖80%高新技术产业区。2025年1-5月间,这些中心累计协助企业处理海外纠纷1328件,提供维权咨询7.5万次。公共服务正从单一事件应对向系统性风险防控转型,形成企业国际化的基础设施支撑。
4.3 国际知识产权协作新范本
东南亚知识产权生态深度融入:事件处理过程中,中国专业机构与东南亚本地律所的合作实践,为区域知识产权协作提供了可行路径。这种协作具体表现为三层面:法律资源共享(如中国专家联合柬埔寨律师准备异议文件);信息互通机制(建立东南亚商标动态数据库);能力共建平台(组织跨国知识产权沙龙)。2025年6月,中国知识产权报社主办的“智南针沙龙”聚焦东南亚品牌保护,吸引近百人次参与,成为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重要平台。
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治理新路径:金星啤酒事件折射出新兴市场国家共同面临的商标抢注治理挑战。该案例通过实践验证了“专业机构协作+公益支持+企业能力提升”三位一体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为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区应对类似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随着2025年5月1日《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规定》正式实施,中国正构建包含海外纠纷预警、维权援助、调查反制等完整措施的制度框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新范式。
表:东南亚主要国家知识产权环境特点及应对建议
05 总结: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性启示
金星啤酒商标抢注事件虽是个案,却完整呈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挑战及其应对的系统性方案。这一事件表明,单一法律手段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必须构建包含法律、商业、战略布局的多维应对体系。政府公共服务在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着企业难以替代的资源整合与专业支持功能,郑州分中心的成功实践为全国海外知识产权援助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事件处理过程中探索的中柬、中新专业机构协作机制,不仅解决了具体纠纷,更积累了发展中国家间知识产权合作的实践经验。随着2025年7月3日“WIPO中国暑期学校”在南京开幕,国际层面正推动建立更包容的知识产权治理新秩序。未来,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将呈现三方面趋势:企业能力专业化(建立内部IP管理体系)、行业协作常态化(组建维权联盟)、公共服务精准化(分国别指南与快速响应)。唯有通过多方合力,方能为中国品牌全球化铺设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