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链博会首设创新链专区:68万件专利转化的“主战场

北京顺义,一场唤醒“沉睡专利”的全球行动即将开启——覆盖68万条存量专利的盘活系统首次亮相,将成为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的核心枢纽。


2025年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本届链博会首次在先进制造链展区增设创新链专区,以知识产权转化为主线,直击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国务院新闻办6月17日的发布会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将这一专区的使命概括为:“让实验室里的‘金点子’变成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让那些‘沉睡的’优质科技成果不再是‘睡美人’。”。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链博会此次突破性设置创新链专区,标志着中国知识产权运营进入系统化、国际化、产业化新阶段。


01 国家战略:创新链专区的战略定位


创新链专区的设立绝非偶然。它响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核心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困境的制度回应。


从参展主体看,14家权威机构形成多层次支撑体系:

国际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首次参展,提供国际规则视角

国家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携68万条存量专利盘活系统亮相

交易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交所科教中心三大交易机构联袂展示


这种组合首次实现从专利评估、交易到资本化的全链条服务集成。中展集团董事长林舜杰在广东推介会上特别强调,该专区旨在“推动高价值专利的交易与评估,促进以专利为核心的创新成果转化,进行产融协同与技术交流”。


02 机制创新:破解转化梗阻的三大支柱


创新链专区通过制度保障、载体支撑、服务协同三大板块,系统破解“不会转、转化难、效率低”的转化梗阻:


表:创新链专区三大功能板块及解决的核心问题


制度保障区亮出政策工具箱:集中展示《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工具,针对高校院所“不敢转”问题,突出职务发明权属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突破。

  

载体支撑区打通技术断层: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一条龙”展示创新产品迭代场景,解决科研与市场脱节的“不会转”困境。现场将提供专利评估、质押等配套服务,实现“展”“融”结合。


服务协同区构建要素生态:三大技术交易所展示的专利开放许可平台,已促成214项高校专利向中小企业流动。该板块同步引入风险投资、技术经纪人等市场化力量,填补成果转化中的资本断层与人才缺口。


03 国际协同:全球创新链的对接枢纽


创新链专区是链博会国际化基因的自然延伸。本届展会吸引7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650多家参展机构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占比超65%。WIPO的参展为专区注入三重国际价值:


规则对接:引入《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申请体系与中国专利制度的衔接经验

跨境保护:展示马德里商标体系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工具

争议解决:推广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跨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这种国际协同呼应了链博会“链接世界、共创未来”的主题。在健康生活链展区,思爱普与联想曾联合展示“硬件+软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吸引高通、TCL等国际企业形成合作生态。创新链专区将复制这种模式,打造跨国技术交易的“一站式”平台。


04 68万件专利:从存量盘活到价值释放


国家知识产权局展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利盘活系统,覆盖68万条存量专利,构成专区的核心资源池。这一系统通过三重机制激活“沉睡专利”:


专利分级:按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法律稳定性三维度分类标定

供需匹配:基于人工智能的供需匹配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专利成果精准对接

金融赋能:对接深交所科教中心展示知识产权证券化案例,破解转化资金瓶颈


该系统已在全国多地试点。青海省2024年通过类似机制完成12所高校院所1443件专利盘点,促成专利许可量同比增长9000%(180次)。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知识产权12号”ABS更实现企业融资成本降至2.45%/年,为全国提供可复制范本。


05 链式效应:创新生态的系统重构


创新链专区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创新生态链。其“链式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


纵向贯通:主题活动聚焦“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探讨从“知识→技术→产品→市场”的价值跃迁路径。通过展示科研设备跨境便利化等机制创新,解决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研发设备进口难题。


横向耦合:与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等五大产业链形成协同。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在光伏领域主编的柔性直流电缆标准,正是专利与技术标准融合的典型案例。


时空延伸:展会结束后,“全球供应链创新指数”将持续追踪创新链成效。该指数与促进指数、连接指数、韧性指数构成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为创新链发展提供量化标尺。


随着7月16日展会临近,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技术经理们正加紧调试专利评估系统;青海盐湖研究所的工程师带着提锂技术专利包整装待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家已备好国际专利转化案例集。这些分散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将在北京顺义馆交汇。


68万件专利,正等待从展台走向产业前线。当实验室的“睡美人”被创新链唤醒,它们将不再仅是证书柜里的装帧文本,而成为智能工厂里的机械臂、光伏电站里的储能芯片、远程医疗中的影像算法——最终汇入全球供应链的动脉。


这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创新盛会,其意义早已超越展会本身。它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正从技术应用者向规则制定者跃迁,为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提供新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