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盐湖化工企业的控制室里,工程师轻点屏幕调出一项新型提锂专利技术参数,这项来自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专利转化成果,正在让每吨碳酸锂生产成本降低12%。与此同时,海拔200公里外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9项节能降碳专利技术同步运行,每年减少碳排放2.3万吨。
2024年,青海省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知识产权成绩单:专利转让975次,同比增长52.6%;专利许可量达180次,是2023年总量的90倍;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1亿元,同比增长79.1%。数字背后,一场以高原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专利转化变革正在青藏高原悄然发生。
专利转化运用是一场创新要素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刘波如此评价这场变革。2023年,青海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青海省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其列入年度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高位推进全省专利转化工作。
01 高原专利转化的创新实践
青海的专利转化之路,始终围绕产业“四地”建设展开——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一战略定位决定了青海专利转化工作的鲜明特色:高原化、绿色化、产业化。
制度突破:青海建立了省级会商机制,制定存量专利盘活、中小企业培育等配套方案,通过专项推进会、企业座谈会等形式强化协同。2024年已完成全省12所高校院所1443件专利的“全盘点”,举办4场供需对接活动,吸引800余家企业参与,促成14项专利转化合作意向。
平台搭建:青海省推动组建了3个省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领域实施21个专利导航项目。其中盐湖专利大数据平台收录全球16万条专利数据,为企业研发提供精准导航。
金融赋能:2024年10月,青海举办专利质押融资及转移转化对接活动,发布214件专利开放许可清单,涵盖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专利。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多家企业现场签订专利技术合作意向书。
表:2024年青海省专利转化核心指标增长情况
02 现存挑战与核心瓶颈
尽管成果显著,青海专利转化仍面临三重结构性矛盾:
高校院所转化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存在“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局。科研评价体系偏重论文与奖项,专利质量与市场脱节,导致大量“沉睡专利”。
企业承接能力有限: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基数小,2024年仅20家企业完成42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高原企业普遍面临技术消化能力弱、专利实施资金短缺问题。
服务体系分散化:专利评估、交易、融资服务链条尚未贯通。虽然建成盐化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归集65个技术机构、7个标准服务系统,但跨区域服务能力仍待加强。
青海大学的一项实践揭示了突破路径:该校构建“评—审—放—转”链条式服务机制,推动传统藏药现代化研发,形成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拳头产品;转化油菜、青稞、蚕豆等农作物新品种,年销售收入超4000万元。这一案例证明,机制创新能够释放专利转化的高原潜力。
03 强化转化的五维路径
基于青海产业禀赋和转化现状,未来应从五个维度突破:
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专利创造机制
推行专利导航市场化:在盐湖化工、光伏、储能等优势领域扩大导航覆盖面。2024年青海实施的21个专利导航项目已绘制盐湖、光伏产业技术图谱,下一步需建立导航成果与企业技改的直通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广“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模式。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专利导航形成170件高价值专利集群,其氯化钾、碳酸锂产品获国家首批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年营收达638亿元。
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转化体系
打造高原特色运营平台:依托现有3个省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盐湖专利池和清洁能源专利联盟。青海盐湖研究所已搭建全球盐湖专利数据库,可扩展为跨机构专利池管理平台。
推广开放许可“青海模式”:扩大214件开放专利清单应用,对高原特色农畜品种、新能源材料专利给予许可费补贴。参照青海大学经验,建立“评—审—放—转”全链条服务机制。
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
扩大质押融资覆盖面:青海已连续7年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活动。下一步需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针对盐湖提锂、光伏储能技术专利提高评估质押率。
探索证券化创新:借鉴深圳“知识产权12号”ABS产品经验,以青海盐湖、锂电产业专利组合为基础资产,发行高原特色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深化高原特色专利导航
绘制重点产业创新图谱:在清洁能源领域,针对光伏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柔性直流输电、储能技术专利导航。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已主编团体标准填补国内光伏用柔性直流铝合金电缆试验空白。
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启动盐湖化工产业、光伏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路线规划、侵权风险预警服务。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强化司法保护效能:落实《青海省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4年度工作要点》,完善行刑衔接、在线诉调对接机制。
建设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针对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建立快速维权通道,争取设立国家级盐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04 对产业四地的变革性影响
专利转化的深化将重构青海产业竞争力:
盐湖产业升级核心引擎:专利转化直接推动青海盐湖工业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4年钾肥产量占全国77%,“盐桥”品牌价值达118.24亿元。未来通过提锂技术专利群的转化,可进一步提升锂资源综合利用率。
清洁能源创新的加速器:青海清洁能源装机达678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94%。专利转化助力天合中核汇能青海海南100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现技术突破,其80万千瓦光伏项目应用152万片专利组件。下一步通过光热发电特种设备检测专利转化,可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跃升:青海现有1.5亿多亩有机监测草原,800多万头牛羊实现原产地溯源。通过牦牛藏羊养殖专利技术转化,制定《果洛州生牦牛乳》团体标准,推动有机认证畜产品溢价超30%。
数字经济突破的关键支撑:青海正打造绿色算力产业,西宁引进青海绿电智算产业园等11个绿算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专利转化将助力金山云青海智算中心、青海羲源云项目建设,推动“东数西算”战略落地。
表:专利转化对青海产业“四地”建设的赋能路径
05 结论:高原创新的战略跃迁
青海的专利转化实践,正在书写一个高原欠发达地区创新突围的生动样本。从盐湖之畔到三江源头,从光伏电站到数据中心,专利转化的制度创正在重塑青海产业基因。
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上,青海盐湖钾肥公司的控制室里,工程师们正监控着全球规模最大的钾肥生产系统。墙上电子屏显示着实时更新的专利数据:170件核心专利支撑着年产706万吨钾肥的生产能力,占全国总产量的77%以上。
这些数字背后,是青海大学与盐湖研究所共同研发的“盐湖提锂吸附剂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是青海省知识产权局推动的20家企业42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工作,更是青海在2024年实现专利许可量增长90倍的制度突破。
世界海拔最高的专利转化试验场,正将青藏高原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当青海的钾肥运往河南的农田,当青海的绿电点亮杭州亚运场馆,当青海的牦牛肉摆上上海的餐桌,专利转化的价值已超越经济数据本身——它成为东西部协同发展的纽带,更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支点。
随着《青海省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进入收官之年,青海需要进一步强化转化体系的三大支柱:以产业需求定义专利价值,以金融创新激活专利资产,以严格保护捍卫创新回报。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青字号”专利从科创高原攀上产业高峰,为高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