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十年答卷
当航天氢能发动机与渐冻症脑机接口同台亮相,当非洲农业光伏电站方案对接拉美零碳工厂技术,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以一场覆盖60个国家的技术贸易盛会,诠释着“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这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展会,正以三大核心路径重塑创新生态:
一、搭建全球技术要素配置枢纽
▶ 破解创新转化“死亡之谷”
硬核展品直击产业痛点
中国商飞展示C919大飞机复合材料智能检测系统,解决航空制造质检效率瓶颈;
微创医疗发布可降解心脏支架,推动心血管介入治疗进入“无残留”时代。
国际技术库扩容升级
首次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专区,引入埃及智慧灌溉、新加坡固体废弃物发电等绿色技术,现场达成技术交易意向超200项。
▶ 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
上海市技术交易所推出“跨境技术交易合规指引”,为国际专利许可、作价入股提供标准化流程,2025年首季度国际技术合同登记量同比增长37%。
二、锻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 未来产业“育苗计划”落地
▶ 传统产业“智变”样本
上海电气“数字废钢验质系统”通过 AI 视觉识别废钢成分,使钢厂原料采购效率提升 50%;
宝钢金属轻量化镁合金技术赋能汽车零部件,助力某新能源车企整车减重 15%。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中国范式”
▶ 绿色技术全球推广
隆基绿能光伏制氢方案获中东订单,将在沙特建设年产能 1.5 万吨绿氢基地;
上海电气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综合开发模式输出东南亚。
▶ 循环经济系统创新
爱回收“手机再生材料实验室”展示从废旧手机提取黄金技术(单吨手机含金量超金矿 70 倍);
河钢集团二氧化碳捕集工业化装置,实现钢厂废气转化为食品级干冰。
上交会效应:技术贸易的“上海答案”
1. 制度型开放新突破
浦东新区发布 《跨境数据流动负面清单(技术贸易领域)》,允许临床研究数据、新能源测试数据定向出境,为生物医药与绿色技术国际合作清障。
2. 长三角协同创新深化
沪苏浙皖共建“新质生产力专利池”,汇集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 6000+ 高价值专利,企业年化许可成本降低 60%。
3. 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在沪设立 “绿色技术评估中心” ,中国技术首次获得国际标准化认证背书。
十年再出发:技术贸易的使命升维
从首届的“创新驱动发展”到第十一届的“赋能新质生产力”,上交会的战略跃迁映射中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角色蜕变:
过去十年:累计促成技术交易金额 586 亿美元,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3400 余项;
未来定位:打造 “全球技术贸易规则实验室” ,探索数据跨境、绿色标准、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机制。
正如上海市领导在开幕式所言:“上交会要成为新技术的首发地、新赛道的孵化器、新规则的试验田”。当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长带着光伏灌溉方案回国推广,当德国工程师与中国团队合作开发氢能船舶——这场技术贸易盛会已超越展览本身,成为人类用创新应对气候危机、能源困局与健康挑战的全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