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科技服务业新政:知识产权服务升维的战略支点

当技术交易额突破6.8万亿、孵化企业超30万家时,一场静水深流的制度变革正在重塑中国创新生态  


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首次以全链条视角将知识产权纳入科技服务业十大核心领域,并赋予其“衔接创新与产业”的战略定位。在笔者看来,这份文件不仅是对科技服务业的系统性重构,更标志着知识产权服务从传统的“确权保护”向“创新基础设施”的历史性跃迁。  


一、政策定位:知识产权服务升维为创新基础设施  

《实施意见》以“创新驱动、市场导向、融合发展、系统推进、质量为先”为原则,将知识产权与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并列为核心领域,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功能重构:从确权工具到创新引擎 

 文件明确要求建立“专利盘点机制”和“开放许可平台”,推动专利从静态资产转化为流通要素。这直接呼应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痛点——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但专利转化率仍不足30%的现实矛盾。  

服务升级:标准化引领专业化

 针对服务机构能力参差问题,《实施意见》提出“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加快制定技术转移机构评价、技术经理人能力要求等标准。此举将倒逼服务机构从低水平代理向高价值咨询转型,例如上海已试点将专利代理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  

生态融合:嵌入全链条创新系统  

 政策强调科技服务业需“促进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知识产权服务被置于研发、孵化、技术交易的交叉节点。典型案例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专利导航突破关键共性技术672项,实现690项成果转化,印证了知识产权对产业创新的渗透力。  


二、制度创新:破解知识产权服务的结构性瓶颈  

《实施意见》直击行业三大深层矛盾,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1)技术市场分割:构建全国统一交易生态  

规则统一化:针对三大技术交易所(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交所科交中心)规则不互通问题,提出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  

数据资产化突破:上海率先探索“技术资产入表”,允许专利、技术秘密、数据作为抵押物获取融资,并扩大知识产权证券化(ABS)试点。这将激活沉睡的专利资产——截至2024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19.5万件,但质押融资覆盖率不足15%。  


(2)服务能力断层:打造人才与机构培育矩阵  

  (3)资本对接梗阻:创新金融工具组合  

开发“中试险+研发贷”:降低中试阶段风险,增强投资人信心(如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已助企融资5400亿元);  

扩大科创券覆盖范围:将概念验证、专利代理等纳入支持,上海试点“免申即享”提升服务效率。  


三、产业影响:重构企业创新价值链  

政策落地将触发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三重变革:  


(1)研发模式:从封闭创新到专利资产运营  

企业需建立专利分级管理机制,通过导航分析规避侵权风险;  

高校院所推行“产学研专利协同运营”,参考哈工大机器人专利作价入股模式,破解转化率不足15%的困局。  


(2)服务体系:从单点代理到生态协同  

服务机构面临能力再造:传统代理业务萎缩,需拓展专利导航、FTO分析、资产证券化等高端服务;  

区域协作深化:如闽宁地理标志运营、京新“一带一路”专利布局等案例所示,跨区域服务链正在形成。  


(3)国际化路径: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  

通过离岸孵化器(如上海张江基地)吸引海外人才,构建全球专利网;  

对接国际标准:推动检验检测认证结果跨境互认,助力企业技术出口。  


四、挑战与破题:构建可持续生态的关键行动  

尽管《实施意见》搭建了制度框架,但实施中需警惕三大风险并针对性破局:  


标准化与灵活性的平衡

 过快推行服务标准可能抑制创新,建议采用“试点先行+动态修订”机制(借鉴广东省180个质量基础设施站点经验),允许地方探索差异化标准。  


资本短期性与创新长期性的矛盾  

 需完善耐心资本引导机制:  

 1. 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5%;  

 2. 对持有专利超过5年的企业给予税收抵扣。  


区域能力落差加剧风险 

 防止东西部服务能力差距扩大,亟需:  

 1. 推广“科技服务飞地”模式(如苏陕共建专利库);  

 2. 建立人才逆向流动激励(东部技术经理人赴西部工作享受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当专利不再尘封于档案柜,当技术经理人成为企业标配,当科创券点燃实验室的星火——  

这些场景正在勾勒中国创新生态的新图景。  


《实施意见》的深层价值,在于将知识产权服务从法律后台推向经济前台。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下,它不再是创新链条的“售后环节”,而是从第一粒技术火花开始全程护航的战略伙伴。正如上海探索的数据资产入表、北京推动的国际标准制定所揭示的——未来十年,谁掌握知识产权服务的升维密钥,谁就能在全球化创新竞赛中赢得定义规则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