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启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协作帮扶工作,旨在破解长期以来我国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东强西弱”的**结构性失衡**。作为先行者,北京-新疆、江苏-陕西、福建-宁夏三对组合率先签订协议并启动协作项目,成为区域知识产权协同发展的首批实践样板。笔者观察到,这种协作既非简单“输血”,也非单向援助,而是以制度创新驱动区域能力共建,其背后蕴含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实践价值。
一、政策基础与制度创新: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关于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协作帮扶工作的通知》(国知办发运字〔2025〕9号)是本次行动的核心政策依据。该文件以解决区域服务能力落差为出发点,明确要求东部8省份与西部、东北及海南共15省份建立结对关系,通过3年周期实现“培养千名代理人才、带动高端业态发展、提升区域服务能力”三大目标。
京新、苏陕、闽宁三组协作关系率先落地,具有显著的制度突破意义:
突破行政边界限制:首次以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共建为目标,建立跨省域协作框架。如北京与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方签约,形成“一帮二”联动机制;
融合公益性与市场化机制:既包含公益培训与资源共享,也推动专利转化对接、服务机构结对合作等市场化协作,如闽宁计划推动福建代理机构与宁夏机构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
政策执行具象化:国家局框架下,地方协议进一步细化任务。例如苏陕协议明确“双链融合共赢计划”,将高校专利转化、服务万里行活动列为可操作项目。
在笔者看来,三地率先行动不仅是响应政策,更是对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敏锐捕捉——新疆作为“一带一路”节点亟需涉外服务能力,陕西科创产业需专利转化支撑,宁夏则依托“闽宁模式”深化地理标志运营。这些协作协议精准锚定了区域发展痛点。
二、协作模式差异化:三组路径的实践特色
三组协作虽同属帮扶框架,但因区域禀赋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京新协作:“能力跃升+开放护航”
北京依托中关村资源,重点提升新疆机构的高端服务能力。如新疆新思路事务所与北京超凡宏宇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带一路国家专利申请培训”,并合作拓展海外业务。同时,北京协助新疆建立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能力,为其企业“走出去”提供侵权预警与纠纷应对支持,凸显服务开放经济的战略意图。
苏陕协作:“专利转化+人才共育”
以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为核心,聚焦专利产业化落地。两省共建可转化专利库,组织专利路演活动,并推动高校存量专利向陕西信息技术产业转移。在人才端,江苏向陕西开放培训名额,共享师资库,并安排代理师赴江苏机构跟岗学习,强化实操能力培育。
闽宁协作:“地理标志+公共服务标准化”
依托近三十年协作基础,福建发挥地理标志运营优势,协助宁夏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并运用智慧监管技术提升线上侵权监测能力。公共服务方面,泉州(国家标准化试点城市)与宁夏地市共享服务标准建设经验,推动宁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足基础服务短板。
笔者特别注意到,闽宁方案中十项年度任务均设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间表,体现“项目化运作、节点化推进”的务实逻辑,为协作可持续性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多维意义解读:超越帮扶的深层价值
区域协作帮扶的直接影响是提升欠发达地区服务能力,但其长远价值更在于重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
人才培育体系从“零星输血”转向“系统造血”
通过“千名代理人才培养计划”,东部为西部学员提供持续跟岗学习与案例研讨机会,并建立“学习档案”跟踪成长。笔者预见,此举将缓解西部人才断层危机——如新疆目前仅少数机构具备涉外服务能力,而未来三年联合培养机制有望使其形成本土人才梯队。
跨区域要素流通激活专利市场价值
苏陕共建专利信息库、闽宁联合路演等设计,实质是**打破专利转化的地域壁垒**。东西部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如江苏研发资源密集与陕西制造业基础)为专利跨省匹配提供可能。这种流通不仅盘活高校存量专利,更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从“代理注册”向“运营增值”升级。
监管与服务标准协同提升治理效能
协作机制要求建立跨区域案件移送、联合调查等程序,可遏制代理机构“异地违规操作”行为。而公共服务标准化经验推广(如泉州向宁夏输出标准文本),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基础服务体验差距,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获取便利度。
在笔者看来,更深层意义在于将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例如新疆的协作直接服务于“亚欧黄金通道”建设,陕西专利转化衔接“制造业转型升级”,闽宁地理标志协作则赋能乡村振兴——知识产权服务从专业事务升维为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
四、潜在挑战与制度优化空间
尽管协作框架已搭建,但深层次问题仍需关注:
可持续性机制尚未健全
当前协作高度依赖政府推动与政策红利,如三年帮扶期结束后如何维持动力?需探索市场化反哺机制,例如东部机构通过服务西部企业获取业务增量(如北京机构借新疆平台拓展中亚业务),形成自我造血循环。
区域适配性需动态校准
各帮扶省份产业需求存在差异:海南自贸港需跨境IP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关注专利技改,而现行协作内容仍偏“通用型”。未来应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如年度评估会议,动态调整协作重点。
服务供需匹配精度不足
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与服务机构供给可能存在错位。建议借鉴苏陕融通对接会模式,组织“企业-服务机构”面对面洽谈,推动服务资源精准下沉。
从京新签约到闽宁三年计划,知识产权区域协作已迈出从“政策文本”到“实践地图”的关键一步。在笔者看来,其未来生命力取决于两大支点:制度化和市场化双轮驱动,将帮扶内化为东西部共享发展的长效机制;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协作成果真正转化为企业创新动能。
当新疆代理师熟练撰写PCT申请、陕西高校专利在江苏工厂投产、宁夏枸杞地标产品通过福建渠道行销全国时——知识产权服务的价值,才真正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土壤中结出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