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中国专利法实施 40 周年:从制度奠基到创新驱动的法治力量

今年,中国专利法迎来了实施4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无疑是我国专利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这40年的漫长岁月里,专利法历经多次修改,如今已日臻完善。在当前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专利法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正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作为一名长期专注于专利法研究的法律专家,我将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中国专利法实施40周年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回顾历史,1978年中央做出设立专利制度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卓识。经过多年的筹备,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这一开创性的法律为我国专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4月1日,专利法正式生效,这一天,中国专利局门前人潮涌动,排起了长队,首日便收到3455件专利申请,创下当时世界各国专利法实施首日申请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直观地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专利制度的热切期待,也预示着我国专利事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40年来,专利法历经了四次重要修改,每一次修改都紧密贴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不同阶段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1992年的第一次修改,积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扩大了专利保护的技术领域,将食品、药品等纳入保护范围,同时强化了专利权效力,增加进口权,并对授权流程进行简化。此次修改意义重大,使中国专利法基本达到国际公约要求的最低标准,有力推动了我国专利制度与国际接轨,为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2000年的第二次修改,主要是为了满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与相关国际公约相协调的法律要求。通过进一步强化专利权效力,补充许诺销售权,简化专利授权程序,取消撤销程序,仅保留专利权授权后的无效宣告制度,以及完善专利审查的司法救济程序等举措,我国专利制度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2008年的第三次修改,是我国专利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次修改从本土实际出发,自主回应现实问题,将“提高创新能力”写入立法宗旨,充分凸显了主动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意志。同时,提高专利授权标准,增加“现有技术”概念,将“相对新颖性”标准改为“绝对新颖性”标准,强化权利应用,完善共有专利权和职务发明专利权的实施与转化规则,增加遗传资源保护规定,取消涉外代理机构限制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国内的创新活力,推动我国专利制度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向“自主完善”制度体系转变。2020年的第四次修改,立足本土实际,进一步加大了对专利权益的保护力度。新增诚实信用原则,延长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加大对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力度,引入惩罚性赔偿,完善损害赔偿举证责任规则,同时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强化职务发明规范管理,完善专利授权机制。此次修法有效回应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过40年的发展,专利法的实施对我国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在创新激励方面,其效果显著。以数据为例,2000年我国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万大关,自2019年起,我国跃居全球专利申请量首位,2024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截至2024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全世界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专利法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明确的权利保障和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使得我国在创新成果数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专利法同样功不可没。专利成果的转化运用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7.6万次,同比增长39.1%。2023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6.8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04%。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专利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专利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国际合作与竞争方面,我国在专利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成功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推动《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和《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建设202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专利审查高速路合作网络覆盖84个国家。这些积极的国际合作举措,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话语权,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了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


在当下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专利法更是肩负着重大使命。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孕育了一大批前瞻性甚至颠覆性的技术,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专利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专利法需要与时俱进,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如何确定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专利保护主体,如何保护相关算法和数据的知识产权等问题,都亟待专利法给出明确的规范和指引。通过完善专利法律制度,能够更好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新兴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展望未来,立足40年专利事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我国应持续完善专利法律制度,不断提高专利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专利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细化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标准,提高侵权成本,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优化专利审查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和质量,缩短专利授权周期,让创新成果能够更快地得到法律保护。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的影响力,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专利制度保障。


中国专利法实施40周年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40年里,专利法的实施对我国创新激励、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专利法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我国实现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的转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强大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