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四部门联动,一场覆盖百万企业的创新接力赛正式启幕

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工商联联合启动“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这场贯穿全年的全国性行动,首次将专利转化、产业链协同、金融支持与市场开拓纳入统一框架,目标直指“创新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笔者看来,此举不仅是三年专项行动的纵深推进,更是中国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作战”的关键转折。  


一、政策背景:融通创新为何成为国家战略的必选项?  

1. 破解创新孤岛,打通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机构累积的“沉睡专利”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鸿沟。2023年专项行动首次盘点了全国2700多家机构的134.9万件存量专利,筛选出68万件可转化发明专利,但如何让这些专利真正流向产业端仍是难题。而中小企业虽具备创新灵活性,却常因资源有限难以承接高价值专利。“百场万企”活动通过分层分类的精准对接机制,将高校专利库、大企业供应链与中小企业成长路径捆绑,形成闭环。  


2. 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主动出击 

外部贸易环境波动加剧,尤其出口型中小企业面临关税压力。活动专门设置“助力开拓新市场”板块,要求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采购出口转内销产品,并通过商贸流通企业协助获取订单。这种由政府搭台、企业协同的“抱团取暖”模式,正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务实之举。  


二、机制创新:专利如何成为融通生态的核心枢纽?  

(1)专利产业化:中小企业成长的“硬科技”路径  

活动明确提出“打造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并设计了三级推进机制:  

资源供给端:依托全国高校专利转化资源库,分领域组织对接会,推动专利“纸变钱”;  

企业培育端:通过政策资金倾斜、产业链融入引导(如进入央企供应链)、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强化中小企业技术壁垒;  

服务支撑端:引入投融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路演,解决“融资难”与“转化难”协同问题。  


笔者观察:专利在此过程中已超越法律资产范畴,成为中小企业获取大企业订单、资本青睐及政策支持的“通行证”。例如浙江“十链百场万企”活动2024年促成订单600.7亿元、融资459.9亿元,印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2)大企业主导:从技术溢出到生态共建 

活动突破传统对接模式,强调大企业的主动角色:  

央企链长作用:举办“走进央企”闭门对接会,开放研发资源与供应链体系;  

数字化协同:推动链主企业开放数字接口,引导中小企业统一数字化改造,实现订单、原料的精准匹配(如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利池运营:借鉴中科院宁波材料所TOPCon专利池经验,通过免费许可降低行业成本,孵化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三、落地关键:政策如何避免“雷声大雨点小”?  

1. 需破解精准匹配的“数据孤岛” 

活动要求各地提前摸排大企业需求,建立预对接企业名单。但现实中,高校专利价值评估标准不一、企业需求表述模糊可能导致匹配失效。笔者建议借鉴两类实践:  

AI匹配工具:如部分地区试点用大模型解析专利技术与应用场景,提升撮合效率;  

分层活动设计:针对人工智能、大飞机等产业链定制专场,避免“大杂烩”式对接。  


2. 政策协同性考验地方执行力  

四部门联合发文虽强化了顶层设计,但基层仍面临权责分散问题。例如:  

知识产权局需主导专利转化,但中小企业培育归属工信部门;  

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需市场监管协同,却未纳入活动要求。  

笔者建议:可参考延安市做法——多部门联合发布《重点推广专利清单》,将专利转化纳入技术合同登记与科技成果转化考核,形成行政合力。  


四、长效意义:从“专项行动”到“生态基础设施”的跃迁  

本次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三类长效机制:  

1. 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平台  

通过全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服务平台,季度性报送对接成效并纳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此举将分散的地方实践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国家级数据库,为政策迭代提供依据。  


2. 专利导向的产业政策转型 

活动要求全面清理“唯数量”的专利考核政策,代之以产业化效果、主营业务贡献度为指标。笔者预见,此举将倒逼高校2025年底前完成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全覆盖,从源头减少低价值专利产生。  


3. 开放创新的制度性实验场 

“先使用后付费”“开放许可”等模式被明确推广,降低了中小企业专利获取门槛。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如上海交大术锐机器人案例)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则为科研人员创业提供制度化出口。  


结语:融通生态的终极目标——让专利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毛细血管”  

“百场万企”活动表面是对接会,实则是中国产业生态的系统升级:高校专利从“档案柜”走向“生产线”,中小企业凭“一纸专利”叩开大企业供应链,而大企业通过技术扩散强化链长地位。当68万件可转化专利与900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在此框架下碰撞,专利将不再是统计报表中的数字,而是链接实验室与流水线、科学家与企业家、硬科技与新消费的价值转换器。  


正如浙江经验所示:一场场对接会累计吸引十万家企业参与,最终沉淀为600亿订单与606个项目合作。这或许正是中国产业链从“大而全”走向“强而韧”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