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实践建议
作为《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的收官之年,2025年需聚焦专利转化效率提升与产业适配性增强,进一步打通“创新—转化—产业”链条的堵点。结合各省市实践经验与政策动向,以下举措可作为加速专利转化落地的重点方向:
一、加速存量专利盘活与供需精准匹配
1. 全面梳理高校及科研机构存量专利
依托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专利分级分类评价体系,筛选高价值专利入库。例如,河北省提出2025年底前实现高校未转化有效专利全覆盖,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按产业细分领域差异化推广。
推动企业参与专利产业化前景评价,形成“高校评价—企业反馈—联合攻关”机制。江西省计划2025年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42%,需强化专利与产业链需求的精准对接。
2. 建立专利开放许可常态化机制
推广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简化备案流程并纳入技术合同登记认定。山东省明确对达成开放许可的专利予以财政奖补,并通过市场化交易促进闲置专利流通。
二、强化政策激励与权益分配改革
1. 完善高校及科研机构转化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允许单位负责人决策失误免责,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长期使用权或所有权。河北省计划2025年省属高校全部建立负面清单,推动“知识价值导向”的权益分配。
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专利导航、布局和运营。浙江省提出高校可通过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专利资产,形成“收益反哺转化”的良性循环。
2. 优化财政资助与考核导向
取消专利申请量约束性指标,将转化效益纳入人才评价、项目评审等体系。山东省要求专利转化效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三、深化金融支持与市场服务创新
1. 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工具多元化
扩大专利权质押融资规模,优化线上无纸化登记流程。山东省计划2025年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利融资超100亿元,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
试点“贷款+外部直投”模式,鼓励银行与创投机构合作支持高价值专利产业化。河北省提出探索知识产权保险产品,覆盖海外侵权责任和交易风险。
2. 构建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生态
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重点领域专利池建设。例如,浙江省深化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改革,链接技术市场与服务机构,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
四、聚焦重点产业与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
1. 实施产业链专利强链计划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布局关键共性技术专利。山东省计划建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运营中心,推动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支持企业将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资助。河北省对主持国际标准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激励技术标准与专利协同发展。
2. 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与认定
-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专利产品备案全覆盖。江西省提出202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需加强备案统计与市场推广。
五、加强组织保障与跨区域协同
1. 强化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
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财政投入与绩效管理。福建省要求加快制定地方条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数据要素流通试点。
2. 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协同
深化京津冀专利转化合作,共建运营服务枢纽。河北省依托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联盟,吸引京津专利成果在冀转化。
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推动国际技术合作。山东省支持自贸区探索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技术进出口便利化政策覆盖面。
结语
2025年作为专利转化专项行动的决胜之年,需以“存量盘活+增量提质”双轮驱动,通过政策创新、金融赋能和产业协同,将专利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各省市应结合区域特色,借鉴河北、山东、浙江等地的实践经验,重点突破转化堵点,加速形成“创新—保护—运用—产业”的全链条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