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激发市场活力与护航创新发展的里程碑

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将于5月20日正式施行。该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法治化保障迈入新阶段,其意义不仅在于将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方针转化为法律规范,更通过制度性安排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创新发展的环境。  


立法背景与核心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旨在将“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然而,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支持、权益保护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此次立法通过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固化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释放出国家坚定保护产权、稳定市场预期的强烈信号。  


关键条款与制度创新 

《民营经济促进法》共9章78条,涵盖市场准入、融资支持、权益保障等多个领域。其中,第三十三条专门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要求完善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商业秘密保护。这一规定直击民营企业创新中的痛点——调研显示,部分民营企业因维权成本高、取证难而放弃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刚性约束将有效降低创新风险,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此外,法律还规定:  

1. 平等准入机制:禁止设置歧视性条件,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  

2. 融资支持体系:要求金融机构优化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 政府履约监督:建立政务诚信约束机制,防止“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损害企业权益。  


专家解读:法治化护航长远发展  

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将产生深远影响:  

稳定发展预期:通过法律明确政府职责与市场主体权利,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强化公平竞争:打破隐性壁垒,促进国有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市场生态。  


结语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一步,更是以法治手段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关键实践。随着5月20日法律正式施行,民营经济有望在更规范的制度框架下释放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未来,配套细则的落地与执法效能的提升,将成为决定法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