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的2025年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行动,以“助力重点产业强链增效”为核心目标,明确服务覆盖全国超1万家企业。这一跨部门协作的政策实践,体现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战略意义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制度创新
两部门联合行动打破了传统行政职能的条块分割,通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产业经济部门的资源整合,形成“政策工具包”的叠加效应。这种协同机制将专利信息分析、技术转化服务等知识产权专业能力,直接嵌入产业链规划、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业治理场景,实现政策供给从“单一维度支持”向“多维赋能联动”的升级。制度性协同的建立,为破解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需求“错配”问题提供了顶层解决方案。
二、企业服务需求的精准响应机制
行动提出的“挖掘和发布企业需求”“开展供需对接”,实质是构建需求导向的服务供给模式。通过主动识别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的知识产权服务缺口,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定向配置资源,将专利导航、风险预警等专业服务精准输送至需求端。服务1万家企业的量化目标,既体现政策覆盖面广度,也通过分类施策机制确保对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差异化支持。
三、产业链维度的赋能路径
“强链增效”主题明确指向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目标。行动通过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直接服务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在传统产业领域,专利分析可加速工艺改进;在新兴产业方向,专利布局能强化技术壁垒;在未来产业赛道,知识产权预警可降低研发风险。这种全链条赋能模式,使知识产权成为驱动产业链价值跃升的核心生产要素。
四、公共服务体系的效能升级
“利企便民水平持续提升”的定位,推动公共服务从基础事务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通过构建需求收集—服务匹配—效果评估的动态闭环,公共服务机构得以持续优化服务标准与流程。当企业能够便捷获取专利检索、维权指导等专业支持时,其创新活动的制度性成本将显著降低,进而释放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结语
此次惠企行动的本质是知识产权治理模式的战略性重构。通过跨部门协同、需求精准识别、产业链深度嵌入三重机制,公共服务体系正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更在产业层面形成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链韧性增强—经济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