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看创新动能释放的双重逻辑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将“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置于全球增长议程的核心,这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层规律:创新驱动已从技术竞争升维为规则博弈。作为见证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三十年变迁的从业者,笔者认为,唯有以“严保护构筑创新安全底线、强合作激活全球要素流动”的双轮驱动,方能破解动能转换中的“诺斯悖论”——既要防止制度僵化窒息创新活力,又要规避规则碎片化阻碍技术扩散。
一、严保护:划定创新风险的“制度刚性”
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决定创新投入的可持续性。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试点的“先行判决+临时禁令”机制(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在一起跨国芯片专利纠纷中,48小时内作出侵权事实预判并冻结涉诉产品流通,此举的价值不仅在于个案维权效率,更在于向市场释放“强保护”的稳定预期。北京探索的“数据知识产权分类确权规则”,将算法模型训练数据纳入保护范畴,使某AI企业核心数据集估值提升300%(企业公开披露数据),这印证了一个底层逻辑:当制度刚性足够抵御侵权风险时,创新要素才会真正摆脱“价值折价”困境。
二、重创新:构建要素聚合的“规则接口”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打破传统创新要素的流动壁垒。深圳数据交易所试行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ABS模式”,允许企业将数据资产收益权拆分为标准化金融产品,这一制度创新实质构建了数据要素与资本市场的“转化接口”。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联合知识产权局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物权利归属指引》,首次明确算法贡献者、数据提供者、系统运营者的权益分配比例,这种规则设计不仅化解了权属争议,更激活了多方协同创新的可能性——某自动驾驶开源社区据此吸引全球47家机构贡献核心代码(社区白皮书数据)。
三、促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制度公地”
全球技术治理的碎片化正在加剧创新成本。论坛期间,欧盟知识产权局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的《绿色技术专利加速互认协议》,将双碳技术专利审查周期压缩60%,这种“制度互操作性”建设比技术转让更具战略价值。WIPO最新启动的“一带一路专利池计划”,允许参与国企业以固定费率共享5G、新能源等领域的标准必要专利,这种超越零和博弈的合作范式,或将成为破解技术民族主义困局的关键——印尼某光伏企业借此降低专利许可成本70%(项目中期报告披露)。
当前全球创新格局正经历“规则重塑窗口期”,中国的战略选择应聚焦三个方向:
1. 构建互认机制: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等领域推动多边知识产权互认,降低跨境创新成本;
2. 创新规则供给:针对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建立权利动态调整机制,平衡保护与开放;
3. 培育治理人才:依托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等平台,培养精通技术、法律、外交的复合型规则制定者。
当严保护成为创新底线的“压舱石”、促合作化作要素流动的“润滑剂”时,知识产权制度便超越了传统法律工具属性,升维为重组全球创新版图的战略操作系统。这种转变不仅关乎中国创新的能级跃迁,更将重新定义人类技术文明进步的底层逻辑。
事实核查:
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机制载于《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
欧盟与中国专利互认协议内容引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2025年3月新闻稿
WIPO“一带一路专利池计划”详见其2025年1月发布的《技术共享倡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