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数据资产化的制度突破:上海2亿元质押融资背后的规则创新

——从确权到资本化,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中国路径  


上海四个月内实现数据产品质押融资超2亿元,这一数字背后并非简单的交易规模突破,而是一场关于数据要素确权与资本化的制度实验。作为关注数据产权制度演进的法律从业者,笔者认为,上海案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通过规则设计打通了“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资本”的转化链条,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一、确权先行: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身份困境”  

数据要素流通面临的首要障碍是法律属性的模糊性。传统知识产权体系对“数据产品”的认定存在盲区:淘宝“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这类经深度加工的数据产品,其独创性如何界定?中证指数“沪深300指数”这类金融数据集合的权利边界在哪里?上海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的创新之处在于,跳出了“数据权属原始归属”的理论争议,转而聚焦数据产品的“加工投入度”与“商业价值性”,通过登记确权赋予数据产品明确的法律身份。这种制度设计既规避了原始数据权属的复杂争议,又为交易、质押等市场化行为提供了权利凭证。截至3月底,16省市企业主动选择在上海提交登记申请,正印证了这一规则设计的普适价值。  


二、质押破冰:数据资产信用化的“规则试炼”  

数据产品的非实体性、价值波动性使其长期被传统金融机构视为“高风险资产”。上海案例的突破性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了数据资产信用化的操作路径:  

1. 确权增信:登记证书作为法定权利凭证,帮助银行穿透数据产品的“黑箱”,解决质押物审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 交易定价:上海数交所累计1.4亿元的交易额形成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为质押估值提供参照基准;  

3. 风险管控:10余家企业获超2亿元质押融资的实践,验证了“登记-交易-质押”闭环的可行性。  

这一模式本质上是通过制度设计将数据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信用价值”,为数据要素参与社会大生产打通金融通道。  


三、制度输出:区域规则试验的全国性启示  

上海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跨区域吸引力(16省市企业参与)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区域性制度创新可能成为全局性规则的“孵化器”。这一现象的深层逻辑在于:  

规则确定性:相较于其他地区数据产权制度的模糊状态,上海明确的登记标准、7个工作日的确权周期(《暂行办法》规定)为企业提供了稳定预期;  

市场开放性:上海数交所挂牌的130余个数据产品覆盖金融、电商、物流等多个领域,证明其规则设计具备行业兼容性;  

治理协同性:知识产权局、数交所、金融机构的多方协同机制,为数据要素全链条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当前,上海案例已证明数据要素资本化的制度可行性,但更深层的挑战已然显现:如何平衡数据流通与隐私保护?如何建立适应数据动态特征的价值评估体系?对此,笔者的建议是:  

1. 细化分类规则:针对金融数据、消费数据、公共数据等不同类别,制定差异化的确权与流通标准;  

2.构建动态风控:探索数据资产减值预警、质押比例动态调整等机制,应对数据价值波动风险;  

3. 推动规则互认:通过跨区域登记结果互认、交易标准对接,避免形成新的数据流通壁垒。  


数据要素市场化绝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产权制度、金融体系、治理架构的系统性变革。上海2亿元质押融资案例的价值,在于用实践验证了“规则创新-市场激活”的正向循环。当数据产权登记证书开始成为银行授信依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改革突破,更是中国参与全球数据治理规则建构的序章。  


(本文观点基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公开信息独立分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