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以知识产权重构全球创新秩序: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变革

——从中关村论坛看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范式转型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将"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置于全球科技合作的核心议程,这标志着中国创新战略已从技术追赶转向规则塑造。在具身智能引发人机伦理争议、量子计算突破传统加密体系、脑机接口挑战生命伦理边界的技术奇点时刻,知识产权体系正成为重构全球创新秩序的核心战场。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创新要素配置规则的革命,而知识产权制度正在经历从保护工具向生产资料的质变。


一、知识产权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基建"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呈现"专利即领土"的鲜明特征。华为在5G领域21%的必要标准专利占比,直接改写了通信产业的价值分配规则;百度自动驾驶专利池对L4级技术的系统性覆盖,正在定义智能交通的准入标准。中关村技术交易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前沿技术的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中,62%包含数据训练权、算法迭代权等新型知识产权标的。这预示着知识产权的内涵已突破传统专利范畴,向算法参数、生物基因序列等数据生产要素延伸,成为数字时代的"技术地基"。


二、规则重构:全球创新治理的中国方案  

面对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系的颠覆性冲击,我国建立的量子通信专利防御体系开创了"技术标准+专利池+安全认证"三位一体保护模式。这种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的实践,在生物医药领域同样取得突破:北京生命科学园推行的"专利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CAR-T细胞治疗研发周期缩短40%。中关村论坛期间,16家国际机构签署的《人工智能伦理专利框架协议》,首次将算法透明度、数据偏见校正等伦理要求纳入专利审查标准,这正是中国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规则输出范例。


三、技术转化机制的范式革命  

传统技术转移模式在脑机接口等跨界领域遭遇瓶颈:神经信号解码算法涉及医学、计算机、材料等多学科专利,单一领域的许可机制难以实现价值整合。深圳先进院建立的"专利模块化拆解-动态组合定价"体系,使跨学科技术转化效率提升3倍。更具突破性的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试点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平台,允许研究者以未来专利收益权融资,这种将创新风险转化为可定价金融产品的机制,正在重塑科研生产函数。


在百年未有之技术变局中,知识产权已演变为决定国家创新体系能级的战略资源。中关村论坛释放的明确信号是:当技术代差日益缩小,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规则的竞争。中国需要构建更具弹性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既要在量子信息等战略领域建立专利防御纵深,也要在绿色技术等领域推动开放式创新;既要完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也要探索符合AI研发规律的专利审查机制。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方能在新质生产力的全球竞合中掌握主动权。  


(本文观点系作者基于中关村论坛公开信息的独立研究,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