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三部门联合发文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

三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是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该政策旨在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和服务体系优化,激活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形成“知识产权创造—资本化—产业化”的闭环生态。以下是政策要点及深层解读:

 一、试点核心目标

1. 破解融资痛点 

   解决中小企业因“轻资产”特性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将知识产权从“技术文件”转化为可评估、可交易的金融资产。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分担、处置流转的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

2. 构建区域示范 

   首批选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知识产权密集区试点,形成可复制的金融生态模式,逐步向全国推广。 

 二、重点任务与创新突破

 1. 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

   证券化扩容:推动专利许可收益权ABS(资产支持证券)规模化发行,参考深圳首单生物医药专利ABS经验,允许企业以未来专利收益为底层资产融资。 

   投贷联动升级:鼓励银行与风投机构合作,对拥有核心专利的科技企业提供“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组合融资(如北京中关村“展翼计划”)。 

   保险产品开发:试点“专利侵权责任险”“质押融资保证险”,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和银行坏账风险。

 2. 金融服务链完善

   动态评估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整合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市场交易数据、法律状态等信息,利用AI模型动态评估资产价值(类似上海技术交易所的“专利价值评估系统”)。 

   风险分担机制: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按比例共担风险(如浙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政府出资30%作为风险补偿)。 

   流转交易市场:支持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证券交易所对接,探索专利二次流转、拍卖、跨境交易等模式。

 

 3. 生态协同建设

   产融对接平台:定期举办“知识产权投融资路演会”,撮合企业、高校与投资机构(参考江苏知识产权金融路演中心模式)。 

   跨境金融试点:在自贸区探索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知识产权融资,支持企业以国际专利进行跨境质押(如海南自贸港“国际知识产权银行”构想)。

 三、配套保障机制

1. 政策激励 

   对参与试点的银行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如提升至3%),对知识产权ABS发行主体给予财政贴息。  

   将知识产权金融纳入地方金融改革考核指标,强化地方政府推动力。

2. 法律与标准完善 

   出台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细则,简化流程至“一站式办理”(如广州开发区“1小时质押登记”服务)。 

   制定统一的评估国家标准,避免估值乱象。

 四、潜在挑战与应对

 估值难题:专利价值受技术迭代、市场波动影响大,需建立动态修正模型(如引入区块链记录技术演进数据)。 

 处置风险: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司法保障,设立快速执行通道(参考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速裁庭”)。 

 道德风险:加强专利真实性审查,利用大数据监控“专利注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