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AI生成的内容不能随心使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限制,具体如下:
版权归属问题: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尚无明确统一的规定。如果是在个人使用AI辅助创作的情况下,且个人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和完善,那么版权可能归属于个人创作者。在商业环境中,企业可能会声称对其员工使用AI工具生成的内容拥有版权。此外,AI工具的开发者也可能会主张一定的权利,尤其是当他们的算法和模型对内容的生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时。所以在使用AI生成内容前,需明确其版权归属,确保使用行为符合相关规定,避免侵权纠纷。
法律法规限制: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使用AI生成内容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等。2025年9月起,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必须打水印,禁止伪造、篡改或隐匿AI内容标识,否则可能面临处罚。同时,AI生成内容也不得包含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如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宣扬恐怖主义、淫秽色情等。
道德和学术规范:在学术领域,使用AI生成内容时需遵守学术诚信原则,明确区分自己的工作与AI生成的内容,避免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在商业和其他领域,也应保持诚实和透明,不能将AI生成的内容冒充为自己完全独立创作的作品,否则会损害自身声誉和他人利益。
潜在的侵权风险:AI可能会学习和模仿现有的作品,如果不加注意地使用AI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导致与已有作品的相似度过高,从而构成侵权行为。
总之,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道德和规范要求,谨慎使用,确保合法合规,并尊重他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