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以其在企业一线的深厚科技背景,凭借专业与专注,积极投身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维护创新生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走访企业,已然成为周迪代表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他穿梭于各个企业之间,深入了解新技术转化应用的实际状况。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许多企业在新技术转化时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部分新技术虽然在实验室环境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由于缺乏与实际生产环节的有效对接,难以顺利落地。例如,一些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在理论上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但在实际应用到企业生产线时,却因设备兼容性、数据安全等问题受阻,导致新技术无法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在新技术转化过程中,常常遭遇知识产权归属不清的困扰。一项新技术往往涉及多个研发主体、多种技术交叉融合,这使得在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时,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严重阻碍了转化进程。
人才问题同样是周迪代表关注的焦点。企业在人才招引留育方面存在诸多瓶颈。高端技术人才稀缺,使得企业在引入新技术时缺乏专业的消化吸收团队。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如量子计算、区块链应用等,相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即便开出高薪,也难以吸引到合适的人才。而且,在人才留住方面,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挖角、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企业辛苦招来的人才容易流失。人才的不稳定,对于企业新技术研发与转化的持续性造成了极大影响。
身为人大代表,周迪深感责任重大。他清楚,自己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周迪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意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资产,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转化应用。
基于长期的调研与思考,周迪代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方面,他建议进一步细化关于新技术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明确在多主体合作研发、技术交叉融合等复杂情况下的产权界定规则,减少模糊地带,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指引。例如,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应在合作协议签订之初,就依据各方的投入、贡献程度等因素,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与分享方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上,周迪呼吁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侵权行为的监测与预警。通过构建智能化的知识产权监测平台,实时跟踪市场上的产品与技术信息,一旦发现侵权行为的蛛丝马迹,立即发出预警,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降低企业损失。
周迪还积极推动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提升。他组织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活动,面向企业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等,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在培训中,详细讲解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的流程与要点,教导企业如何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布局,保护自身核心技术。例如,企业可以围绕一项核心技术,申请一系列相关的专利,构建专利壁垒,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与侵权。
此外,周迪代表充分利用自己在科技领域的资源与影响力,搭建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沟通桥梁。他促成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咨询、申请、维权等一站式服务。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在周迪代表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新技术转化应用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周迪用自己的专业与专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担当与责任,为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防线,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人关注和投身到知识产权保护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