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分析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储能作为支撑能源革命、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近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这一举措为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与现实价值。

政策出台背景与意义

新型储能制造业涵盖了为新型储能提供能量存储、信息处理、安全控制等产品的生产制造领域,包括新型电池等蓄能产品以及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还涉及电力电子器件、热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统等。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产业链体系逐步完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龙头企业崭露头角,全球化发展格局初现端倪。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的不断提升,对新型储能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八部门联合印发该方案,旨在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目标解读

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体来看,在产业体系方面,产业规模将与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出 3 - 5 家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标准体系和市场机制更加健全。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新型储能制造业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头部企业将发挥更强的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产品性能上,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将持续增强,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多领域应用需求。无论是在电力系统中用于削峰填谷、提升电力稳定性,还是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助力能源高效利用,新型储能产品都将以更优异的性能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在电力系统中,高可靠性的储能产品可确保在突发情况下电力的稳定供应,避免停电事故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重点任务剖析

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方案将技术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针对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推动锂电池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同时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如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以及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的研究。例如,在锂电池领域,通过加快长寿命高容量先进活性材料技术、高效补锂技术攻关,可提升锂电池的性能与寿命。

在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方面,推动新型储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聚焦系统结构设计、精细化电池管理、高效热管理和能量管理等技术开展集中攻关,提高关键核心器件与部件供给能力。例如,通过提升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水平,采用高效率结构创新,可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利用基于端边云架构的先进储能系统高效高精度管理技术,能实现对储能系统的精准调控。

此外,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至关重要。围绕新型储能系统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加强热失控及燃烧爆炸失效机理研究,突破储能电池本征安全与控制技术,开展热蔓延机理研究及消防技术创新等,确保新型储能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

产业协同发展是重要支撑

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优化供需关系,加强资源保障利用,培育产业优质企业,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任务。在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避免盲目建设,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在资源保障方面,确保新型储能生产所需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如锂、钴等关键矿产资源。通过培育优质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者,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要求

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新型储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安全生产是产业发展的底线,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加强生产过程监管,确保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生产工艺到产品回收利用,全过程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一致性。

示范应用场景拓展是市场牵引

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动构网型储能应用,提升新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支持能力,通过拓展示范应用场景,为新型储能产品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在电力市场中,独立储能主体可通过参与调峰、调频等服务获取收益,提高储能设施的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构网型储能应用则有助于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尤其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情况下,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产业生态体系完善是保障

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分级分类制定储能电池标准,加大安全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与标准的建立,可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激励企业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则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多方面支持。

贸易投资合作提升是国际视野

探索将新型储能领域国际合作纳入共建 “一带一路”“金砖国家” 等合作机制框架,支持有关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布局,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提升贸易投资合作水平。通过国际合作,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可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吸引外资,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多个维度为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未来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