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交出高分答卷:精准施策激发创新动能
2025年天津市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天津知识产权工作的年度“实景图”——围绕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带动企业销售收入258.8亿元,专利导航覆盖12条重点产业链,3.5万件存量专利完成盘活,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809亿元、384亿元。这份以数据为支撑的“成绩单”,展现了天津以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2024年“成绩单”硬核亮点
1. 精准施策强创造
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100家企业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167个核心产品(技术)开展专利布局,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直接拉动相关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58.8亿元。
专利导航工程实现对信创、车联网、航空航天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辅助企业规避技术研发风险156项,节约研发成本超20亿元。
2. 存量盘活促转化
完成31所高校、170家科研院所、56家医疗卫生机构的3.5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入库,建立“沉睡专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推动3200余件专利进入转化通道。
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实现产值809亿元,集成电路、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专利产品贡献率达68%;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4亿元,同比增长29%。
二、全链条发力夯实创新生态
1. 政策引导“靶向供给”
紧扣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三新”“三量”要求,出台《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方案》,设立5亿元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对重点产业链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专利布局补贴。
深化“政银保企”联动,2024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142.3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632家。
2. 专利导航“全链护航”
在生物医药产业链试点“导航+标准”融合模式,绘制全球CART细胞治疗技术专利地图,助力天津药企抢占5项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建立重点产业专利预警机制,针对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提示报告42份,帮助企业应对337调查等国际纠纷。
3. 转化机制“打通堵点”
建成京津冀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推动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成淀粉专利包”以2.1亿元完成转让,创单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新高。
在滨海新区试点“先使用后付费”许可模式,已有47家中小企业通过该模式获取高校专利使用权,节省初期投入超8000万元。
4. 保护体系“全域升级”
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3个月。
开展“剑网”“铁拳”专项执法行动,查处专利商标违法案件1473件,判赔金额1.2亿元,技术类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
三、2025年锚定强市建设新坐标
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任洪源指出,2025年将围绕三方面重点攻坚:
1. 高标准实施强市建设纲要
制定《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在智能科技、绿色石化领域培育35个千亿级专利密集型产业集群。
2. 全要素完善服务体系
建设“津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专利检索、评估、交易“一网通办”,服务响应时效提升至24小时内。
3. 多维度优化保护生态
推动设立天津知识产权法院,建立技术调查官、鉴定评估、信用监管协同机制,打造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优选地”。
结语
从专利布局的精准落子到转化运用的全面突破,从存量盘活的系统攻坚到保护体系的迭代升级,天津正以知识产权管理效能的提升,持续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正如任洪源所言:“知识产权工作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必须坚持‘保护是基础、运用是关键、服务是保障’的立体化思维,让更多‘专利纸’变为‘经济账’。”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座北方工业重镇的知识产权强市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