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管理工作指引(暂行)》:推动产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新引擎

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作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在产业创新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深入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更好地支撑与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管理工作指引(暂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明确规范与方向。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是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服务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依托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主体构建全产业链知识产权运营生态,集聚各类关键要素资源,整合产学研及上下游企业创新力量,服务于产业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转化、协同创新以及风险防控。《工作指引》的出台,正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助力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确申报认定关键指标,助力产业知识产权转化落地

《工作指引》对申报认定的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量化要求。在知识产权转化运营金额方面,要求通过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投融资等多样方式,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以及产业链之间,实现年度转化运营金额不低于 500 万元。这一指标的设定,旨在推动知识产权在产业间的流通与价值实现,促使运营中心积极挖掘有潜力的知识产权项目,并通过合理的运营手段,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某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运营中心通过促成一项先进技术专利的转让,不仅使专利持有方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受让方企业更是借助该专利技术提升了产品性能,拓展了市场份额,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利共赢。

在知识产权转化项目数量上,要求组织实施知识产权转化项目、专利产业化项目累计数量不少于 10 个。这意味着运营中心需要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以某传统制造业为例,运营中心通过组织实施多个专利产业化项目,帮助企业引入先进的制造工艺专利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多维度职责定位,全方位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强化产业协同,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与风险防控能力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强化产业协同方面被赋予重任。它应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协同组织作用,积极组织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共同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重点领域专利池等。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例如,在某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运营中心牵头组织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享知识产权成果,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同时,面对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如专利侵权纠纷等,联合体成员可以共同应对,提升产业整体的风险防控水平,以 “大手拉小手” 的形式带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也是运营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它需发挥专利的链接纽带功能,协调 “政产学研金服用” 各环节作用。一方面,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入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挖掘高价值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人才交流和资本对接。比如,运营中心可以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让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同时,促进资本与创新项目的对接,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加速科研成果从 “实验室” 到 “市场” 的转化进程,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开展转化对接,解决专利技术获取与转化难题

针对专利技术获取和转化过程中的两难问题,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应积极发挥服务对接功能。主动收集梳理产业专利技术需求,分析筛选相关领域可转化专利资源,并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供需对接活动。例如,通过举办专利技术拍卖会、项目路演、技术对接会等活动,为专利供需双方搭建沟通桥梁。并且,运营中心要聚焦产业特点,不断提高转化对接服务的系统性、精准性和专业性。比如,针对不同产业的技术需求特点,建立专门的专利技术数据库和分析团队,为企业提供精准的专利技术匹配服务,探索形成符合产业实际的有效转化对接路径模式,并在产业中积极推广,切实解决企业在专利技术获取与转化过程中的痛点问题。

推进专利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充分利用自身产业资源优势,推进专利产业化是运营中心的关键任务。积极吸纳具有市场化前景的优质专利技术成果,协同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资源,率先推动一批专利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例如,与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合作,为专利产业化项目提供场地、设备、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加快打造一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知名商标品牌,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通过这些举措,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开展专业服务,提升产业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还需高效整合产业链各类优质服务资源,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准。开展专利信息、评估、标准等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行业专利信息动态,评估专利价值,参与制定行业标准。针对企业 “走出去” 普遍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高、海外维权难的问题,积极提供产品出口前风险预警和供应链合规排查服务。例如,利用专业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和分析工具,为企业提供海外专利布局分析报告,帮助企业提前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保驾护航。

严格建设主体要求,保障运营中心高效运作

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建设主体有着严格要求。一般应为行业龙头企业、科研能力突出的科研院所、重点产业集聚的国家级产业园区或者全国性行业协会等。这些主体在全国范围内或者产业链中需具有突出的行业影响力、服务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运营优势,能够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协同发展。例如,行业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市场渠道,能够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科研院所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能为运营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专利资源;国家级产业园区则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便于开展各类知识产权运营活动;全国性行业协会能够凝聚行业力量,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产业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

申报认定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需在积极开展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业务、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重点任务、服务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推进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其中明确要求组织建设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知识产权联盟等协同发展机制,辐射带动产业链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少于 20 家。这一要求旨在确保运营中心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能够真正在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实施动态管理,持续优化运营中心建设

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以三年为建设周期,并实施动态管理。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统一认定、业务指导、规范管理,确保运营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工作要求。地方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则负责本辖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布局建设、认定管理和指导支持,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建设运行给予保障。通过这种国家与地方协同管理的模式,能够及时发现运营中心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成效突出的予以鼓励支持,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调整或退出,从而实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管理与实际成效之间的有效反馈、循环提升,持续优化运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管理工作指引(暂行)》的出台,为我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通过明确申报认定指标、多维度职责定位、严格建设主体要求以及实施动态管理等举措,将有力推动产业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