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端(PC) 客户端(PC) 思法汇成小程序 全民打假小程序 伙伴端小程序

知识产权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实践观察



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地迅速响应,以落实会议精神为主线,立足区域特色和产业需求,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与地方创新发展深度融合。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知识产权正成为撬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


一、改革破题: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的“深化改革、强化保护、促进运用”三大任务,为地方工作划定了清晰路径。上海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出台《高价值专利培育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建设20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竞争力转化。江西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设立省级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明确2025年全省专利质押融资额突破100亿元目标,助力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湖北启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十大工程”,围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构建专利导航、预警、运营全链条服务体系。  


二、因地制宜: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宁夏依托“枸杞”“滩羊”等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建立“地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地标产品年产值增长15%以上。新疆立足“一带一路”核心区定位,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试点建设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提供国际专利申请、维权援助等服务,2025年已受理中亚国家专利合作申请120件。  


三、机制创新:构建协同推进格局

地方知识产权部门联动产业、科技、金融等系统,形成工作合力。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专利快速预审、维权援助、质押融资等功能,实现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武汉东湖高新区打造“专利导航+产业决策”新模式,围绕光通信产业链绘制全球专利地图,指导30家企业规避技术壁垒,节约研发成本超2亿元。江西赣州建立稀土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动16家龙头企业共享核心专利技术,带动行业整体利润率提升4.3个百分点。  


四、数据赋能:提升精准服务效能

数字化手段加速知识产权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上线“知识产权在线”数字化应用,归集专利、商标、版权等数据1.2亿条,为企业提供智能检索、风险预警等服务,累计推送专利布局建议3.7万次。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骨干网络,实现三地专利数据库互联互通,年服务企业超10万家次。重庆建成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开发产业专利数据库28个,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定制化分析报告150份。  


五、成效初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地方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6月,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3件,稳居全国前列;江西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惠及企业1800余家,专利质押融资额达72.6亿元;湖北建成专利导航服务基地23个,服务重点产业项目47项;宁夏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增至285家,带动就业超10万人;新疆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获得贷款15.3亿元,同比增长41%。  


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地方实践的生动图景印证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论。随着各地特色化、精准化、体系化的知识产权工作持续推进,创新驱动的春潮正涌动在神州大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未来,如何进一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仍需各地在实践中持续探索,交出更具示范意义的时代答卷。